第35章 迁都洛阳(2 / 4)
,赵匡胤先去了今天的河南巩义县,因为这里有他父亲赵弘殷的陵墓。
到了墓前,面对着已经逝去了二十年之久但自己这么多来却从未亲自前来探视过的父亲,贵为大宋天子的赵匡胤跪在墓前忍不住地当众号恸大哭。
公元956年,赵匡胤跟随周世宗柴荣攻打南唐,他先是奇袭清流关然后长驱直入进逼滁州,在城下他以五千人大败数万南唐军队并亲自冲锋直扑南唐的中军几乎当场阵斩了南唐的主帅皇甫晖。
当夜,同样是随军出征但却因为病重而不得不回京调养的赵弘殷路过滁州顺道想来看一眼自己的儿子,可赵匡胤却因为夜间不得开城门的军规而让抱病在身的父亲在城外凉了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下令打开城门让父亲进城。
虽然这不是导致他父亲在不久之后就身亡的直接原因,可这事在赵匡胤的心里让他背负了巨大的罪疚感。
二十年了,赵弘殷早已作古,他没能看到自己的儿子成为大宋天子的那一天,更没有看到这个帝国在他儿子的治理下逐渐走向统一和繁荣富强,这是他的遗憾,同时也是赵匡胤的遗憾。
念及于此,身为人子的赵匡胤又岂能不悲痛欲绝呢?
祭祀完毕,赵匡胤登上了城楼,他命卫士取来一副弓箭,然后他张弓搭箭转向了西北方向。
他尽全力射出了这支箭,尔后对身边的人说道:“此箭所落之地即为朕之皇堂(陵墓)。”
忙完了祭祀大礼,赵匡胤进入了洛阳行宫。
之前他早就命河南知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修缮据说早已残破不堪的洛阳行宫,赵匡胤也做好了自己此行将会“屈尊”
于此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一切还是大大地出乎了他的意料,原来洛阳并非如某些人所宣言的那样残破不堪。
这里的“某些人”
指的就是赵匡胤身边的一些近臣以及那些反对他迁都洛阳的朝廷大员。
赵匡胤虽然没有公开提起过迁都洛阳之事,但他在这方面也没少就此事咨询过朝中的大臣和身边的近臣。
在此次西行洛阳之前,负责记录赵匡胤每日言行的起居郎李符就因为赵匡胤有意迁都洛阳而给他上了一道奏疏,里面详细地阐述了洛阳不适合作为宋朝国都的八大理由,其中之一就是洛阳的行宫因为多年以前的战乱和这些年无人修缮而早已破败不堪。
不过,事实永远胜于雄辩,至少赵匡胤对于洛阳的行宫是相当满意,为此他当面嘉奖焦继勋并加封其为彰德军节度使。
世事就是如此,在同一件事面前有人欢喜就有人愁。
眼见洛阳被收拾得如此冠丽堂皇可就让某些人心里不爽了,这些人自然就是那些反对迁都的人。
谁会反对迁都呢?迁都又对哪些人的利益和影响最大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要迁都,先跳出来表示反对和不满的指定就是北京的那群老少爷们儿,另外就是那些身处京城的各个领域的既得利益集团。
对于此时的宋朝而言,最为强烈反对赵匡胤迁都那个人便是现在的开封府尹赵光义。
此外,围绕在赵光义身边的那一批势力庞大的各类官僚和既得利益集团在迁都一事上同样也是坚定的反对派。
放眼历史上的几次对后世影响重大的迁都事件:北魏的拓跋宏迁都洛阳,金国的完颜亮迁都燕京,明朝的朱棣迁都北京,这其中哪一个不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和反对才最终得以施行和成功,而就算你是拓拔宏、完颜亮和朱棣这样的一代雄主也要为此而脱掉一层皮。
不过,相比上述这三位帝王,赵匡胤却有一个他们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他是宋朝的开国之君,他具备在整个宋朝说一不二的威望和声望。
此时的赵匡胤执中原牛耳已经十余年,在此期间他不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