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书生误国(2 / 3)

加入书签

愿意成为死人堆里的一员呢?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兄弟或丈夫死在战场上呢?功业不能少,但人的生命同样不可视如草芥,这就是赵匡胤的立国思想,也正是如此,宋朝的统一战争其步伐才显得那么的“拖沓”

,但也正是这种所谓的拖沓奠定了宋朝今后的繁荣基础,而不是像别的王朝那样要在几乎是一片废墟的国土上去谋求再一次的民族复兴和社会繁荣。

说来也真的是很有意思,作为在战场上单兵作战能力最强的开国皇帝(这个头衔刘裕或许也可以争一争),赵匡胤开国和立国的方式却是最“委婉”

和温和的。

仅凭这一点,“唐宗宋祖”

的名号他就绝对受之无愧。

金陵城就这么一直被宋军给围着,赵匡胤这时候也将重点转向了与辽国建立良好的睦邻关系上面。

这年七月,之前就已经互派使者表达互通友好愿望的宋辽两国开始频繁地派遣使者往返于两国朝堂之上,双方都在谋求能够建立起一种平等且稳定的邦交关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人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吕端。

吕端是此时官居宋朝参知政事的吕余庆的亲弟弟,作为弟弟的吕端在后来比他的兄长在官场上又更进了一步,他在太宗朝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宰相。

虽然说吕端此生最大的贡献是在赵光义死后确保了皇位的正常更替从而为宋朝免去了一场可能导致朝局动荡的祸事,但他在此时为宋辽之间的和平而来回奔波同样也称得上是大功一件。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清楚赵匡胤为何会在这个时候突然一反常态地频繁对辽国释放善意。

宋军围困金陵长达半年却仍不见李煜有丝毫的臣服迹象,这让赵匡胤的耐心正在变得日趋减少。

十万大军长达半年的军需和粮饷都得靠后方供给和运输,这种事对宋朝的国力消耗是相当惊人的,要知道此时的宋朝可还并未完成统一,如果南唐的问题继续这样无限期地拖下去无疑会将北宋的国力挤干榨尽。

如此就让赵匡胤不得不考虑寻求用另一种方式彻底解决南唐的问题,那就是用纯粹的武力去迫使李煜臣服。

一旦如此,宋朝就必须考虑身后的辽国或北汉会趁火打劫,因此稳住辽国的重要性就变得不言而喻。

唯有如此,宋朝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着力解决南唐的问题。

在吕端数次出使辽国之后,辽国方面也派遣左卫大将军耶律霸德带着玉带、名马等物品前来朝见赵匡胤以示双方通好之意。

赵匡胤则回赐更甚,而且他还带着这帮辽国人跟他一起去打猎,他要让这些以骑射自豪的辽国人见识一下他这个宋朝皇帝的马上功夫,虽然他早已不再戎马于金戈箭矢之间,虽然他已经快到半百之年。

在这一次的围猎活动中,大宋的皇帝陛下雄风不减当年,他亲射飞禽走兽且箭无虚,辽国人在见识了赵匡胤的精湛技艺后当场拜服在地并高呼万岁。

草原民族都是敬畏勇者和强者的,赵匡胤如此恩威并施让宋辽两国之间就此建立起了某种形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

虽然那时候并没有什么互派大使的说法,虽然宋辽双方也没有签订诸如互不侵犯条约之类的玩意儿,可这至少好过之前彼此之间都看对方不怎么顺眼且高度紧张和戒备的状况。

最关键的是,宋朝通过与辽国的这一系列友好的互动成功地稳住了辽国从而避免了他日被辽国突然背刺的风险。

在解决了后方的这一巨大的隐患之后,赵匡胤的视线再又聚焦到了南唐的身上:“李煜啊,距离我去年出兵的时间已经快一年了,怎么样?你现在还是不愿意投降吗?”

李煜当然不准备投降,他这种人本就属于吃硬不吃软的家伙,宋军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