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不想让我查,那我就不查!(2 / 3)
司送来的各地官员考评卷宗堆满了桌子。
陆丞埋首其中,尤其仔细地看着来自江南的评语。
果然,许多在范明远周安邦案中表现中立甚至暗中配合的官员,考评只是中平或有待观察。
而几个明显是冯敬亲信、能力平庸之辈,却得了勤勉可堪任用的评语。
都察院内部议事时,陆丞将几份考评有问题的卷宗挑了出来。
“诸位同僚,江南江宁府通判赵文华,在查办漕运案时,曾暗中提供关键账册线索,为何考评只是中平?
而松江府同知钱友亮,能力泛泛且与当地盐商过往甚密,为何反得良等?
此等考评恐失公允,难以服众。”
议事厅里安静了一瞬。
负责初核的河南道御史干咳一声,道:“陆大人,考评需综合考量,或许赵通判平日另有不足。
钱同志嘛,地方安定亦是政绩。”
陆丞看着他,目光平静:“是吗?
那请问王御史,赵文华平日有何不足?
钱友亮所治之地,当真安定?
据本院所知其辖内盐场灶户,上月还有小规模骚动,被强行压下而已。”
那王御史脸色涨红支吾难言。
谁都看得出,陆丞是有备而来。
最终在陆丞的坚持下,赵文华的考评被改为上等,钱友亮的则被打回重议。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陆丞利用京察的机会。
不断对江南官员的考评提出异议,力保那些在改革中出过力的官员,打压冯敬安插的亲信。
都察院里暗流涌动。
有人佩服陆丞的刚直,也有人觉得他手伸得太长,碍于他太子少保地衔和圣眷,敢怒不敢言。
这日散值回府,周武迎上来,低声道:“大人,江南来信。
冯敬到任后,撤换了漕运和市舶司的几个关键官员,换上了他自己的人。
之前大人制定的几条新规,也被以需因地制宜为由,暂缓施行。”
陆丞脚步一顿,没说话径直走进书房。
沈师爷跟进来叹道:“果然如此。
冯敬这是要全面否定东翁您的政绩啊。”
“他还没那个胆子。”陆丞冷冷道,“不过是做给后面的人看,表示江南在他手里,会安稳下来。”
他铺开纸笔,开始写信。
不是写给冯敬,而是写给他留在江南的几个心腹,以及像赵文华那样的官员。
信中无一字提及朝局,只是询问地方民情,探讨漕运盐政的技术细节,鼓励他们恪尽职守。
他知道这些信可能被截查,但有些话必须传递出去。
几天后,皇帝突然在朝会上问起江南漕运改革后续。
冯敬的谢恩折子里只报平安,却对具体政务语焉不详。
户部尚书出列,奏道:陛下,漕运关乎天庾正供,陆少保在江南时,曾锐意革新,虽见效快,然恐根基不稳。
冯敬老成持重徐图之,亦是稳妥之道。”
不少官员附和。
皇帝目光扫向陆丞:“陆爱卿,你以为如何?”
陆丞出班躬身道:“回陛下,臣以为革新如治病,药力既,便需持续,否则病根难除易复发。
漕运新规乃为杜绝中饱、提高效率,并非急功近利之举。
若因人事更迭便轻易更改,恐令胥吏无所适从,商民疑虑反生弊端。
至于是否稳妥,当以漕粮是否按时足额北运、损耗是否降低为据,而非以是否更张为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