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文化(2 / 4)

加入书签

>

先前博主说过,入英烈祠必须是对国家人民有重大功绩者。

顾浩除了作画,还做过什么?难道仅凭几幅画就能名垂青史,与开国元勋同列?

有人好奇,有人心中开始不满,但鉴于博主以往言辞犀利、往往能引经据典的风格。

他们决定先听他如何说,再决定是否要发表意见。

朝堂之上,一些功勋之后或重实务的官员,已微微皱起了眉头。

【这啊,其实源于昭文帝与顾浩的一次私下谈话,正是这次谈话点醒了顾浩,让他有了为自已正名、争取入英烈祠的想法和方向;

画面开始,是君臣二人于一处静谧偏殿,并肩而坐,各自伏案作画的场景。

气氛并不严肃,反而有种知已切磋的随意。

一人是身着常服的袁泽,另一人身着宫中画师特有的白底红边官服,气质沉静。

那画师正专注地描绘笔下人物,神情肃穆,当镜头移到他正在绘制的画作时,光幕前的京城。

尤其是些老臣,一眼便认出,画中那眉目慈和、气度雍容的女子,正是长孙皇后。

别问他们如何一眼认出,因为除她之外,没有哪位女子能拥有并驾驭这种母仪天下、包容四海的风范。

那雍容华贵中带着深切慈悲的气质,比如今尚在壮年的长孙皇后更显沉稳庄重。

显然是历经更多岁月沉淀、母仪天下更久之后的她。

画面中,袁泽立于画师身侧,静静地望着他笔下的画作,良久,方轻声赞道:

“形神兼备,尤重神韵。甚似母后。恐怕除你之外,世上无人能再画出她的慈晖与神韵。”

顾浩停笔,并未言语,而是取过一张干净的白纸,提笔蘸墨,在纸上工整书写:

“陛下过奖,臣唯恐笔力不逮,不能将皇后娘娘的慈晖与威仪全然绘于纸上。”

他的字迹端正而略显拘谨,显出其谨慎性格。

袁泽又仔细看了看画,似乎觉得已臻完美,但顾浩是作画者,对艺术的要求更为严苛。

袁泽放下手中把玩的画笔,语气随意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

“顾浩,你可知,功绩并非只有开疆拓土、治国安民?

若你能将大乾之前,那些几近失传、散落各处的各种绘画技法。

无论是宫廷珍品还是民间绝艺——尽数学会、融汇贯通,搜集整理下来,著书立说。

传于后世,让后人得以学习、继承,不至于文明断代,这,难道不是功劳?”

顾浩露出困惑的神情,微微抬头,看向袁泽,似乎不解其深意。整理画技,如何能与安邦定国相比?

袁泽顿了顿,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苍穹,声音沉稳而有力:

“虽此功劳不在当代,未给国家直接开拓一寸疆土,未直接造福当下百姓的柴米油盐。

但文化之道,文明之传承,绘画,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后世之人,会透过你的笔,你的整理,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样子,理解我们的精神世界。他们会认可你的贡献。”

他回过头,直视顾浩,目光如炬:“再将这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山河壮丽、百姓安居之景象一一绘下。

让后世子孙得见古代的景象、古人的模样、古世的繁华与气度。这,便是以画笔为史,为文明续脉!”

“如此,”袁泽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你便入英烈祠了。你的功劳,在千秋,在文脉!”

顾浩仿佛被这番前所未闻的言论彻底震惊,猛地睁大双眼,眼中满是不可置信,随即。

那震惊化为一种前所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