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闲话家常(2 / 4)
。
余母率先开口说道,“当家的,如今分田到户了,你说咱们是不是去寻摸寻摸,养上两头猪崽,到明年年底,估计一头猪能养到200斤左右。”
她一边说着,一边算起了账,“按照收购站的收购价,毛猪7毛5分一斤,年底也能有300多元的进账。还有,多养些鸡,多攒些钱,明年先把老大的房子给建起来。”
余父抽着旱烟,闻言将烟斗在凳子腿上磕了磕,他皱着眉头回应道:“是要养猪崽换点钱。大队到冬天还会组织劳壮力去县里挑石子修路,一天一人能有5毛钱的收入。等把小麦地翻好种上,我和老大、老二就去,先攒些钱。”
余父这番话里,直接把余坤安给忽略了。
“老爹,咱家今天分到多少地啊?都在哪儿呢?”余坤安在旁边忍不住插了一句。
其实,对于分到多少地、地在哪儿,他心里是清楚的。
前世,他们家这里地广人稀,还紧挨着连绵的大山。或许是受地形与水源分布影响,水田相对较少,山地多一些。
土地分配向来遵循公平原则,依据每家的人口数量来划定。按照人口核算下来,他们家分到了10亩水田、20亩水浇地和20亩山地。水浇地其实就是山地
水田都集中连片,位于大蒙山山脚处;水浇地和山地则在北面的老柳坡上。
如今,水浇地和山地上的玉米刚刚收割完毕,需要翻地,水浇地上要种小麦,山地上要种土豆和红薯。刚收好的水田还得晒晒,撒上油菜籽,等明年5月份收了油菜籽,再种上水稻。
当下的农村现状就是,一家人一年到头都得在地里忙活,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就盼着能多打些粮食,让一家老小都能吃饱穿暖,在这土地上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奶、爹、娘,吃饭啦!”随着大嫂李美花的一声吆喝,最近天气渐热,一家人都在屋外用餐。大哥余坤军将余父亲手打造的大八仙桌搬到门槛台阶上,招呼大家吃饭。
饭菜十分简单,只有玉米糁子饭,这还是分产到户后,余母高兴,特意让大儿媳蒸的,还炒了洋芋丝、番茄鸡蛋,凉拌了茄子和折耳根。
一家子人或坐或站的,在院子里面吃着饭。
饭后,二嫂杨月荣和媳妇王清丽收拾碗筷,大哥默默挑起水桶去老水井挑水,大嫂则拿起家里小子的破裤子在院子里缝补,孩子们在一旁嬉闹。
余坤安时隔多年再次看到这幅温馨场景,心中感慨万千,年轻真好。余奶从房间慢慢出来,悄摸往余坤安手里塞了个鸡蛋。
“安子,早上是不是起晚了没吃饱吧?这是阿奶特意留给你的,一会你偷偷吃哈,别被他们看到。”
余坤安哭笑不得,他心理年龄六十多岁,已经好多年没感受过这份关爱了。
“阿奶,你吃吧,你好好养身子,等我带你过上好日子,天天吃白米饭、蒸馒头、蒸大肉包子、炖肉、炖大肉骨头吃。”
“呵呵……大肉骨头阿奶吃不动喽,但是阿奶就知道,安子定会有出息的。”余奶张开不剩几颗牙齿的嘴,笑得皱纹都皱成了一团。
余坤安看着余奶剩下的几颗牙齿,心里暗暗琢磨,暗自思忖,得尽快赚到钱,余奶现在吃饭只能吃软食,得用仅剩的牙齿细细磨。到时候给阿奶换一副假牙,以后日子慢慢变好,也让阿奶能吃到跟多好吃的。
旁边的余父看着奶孙俩的互动,斜睨一眼,但是没说话,怕招来余奶的唠叨。
“阿爹,抱抱”一个小萝卜头跌跌撞撞跑到余坤安腿前,双手抱住他大腿,露出几颗小米牙,是他小儿子余文洲。
看着这么可爱萌人的小儿子,和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