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6章 退路(2 / 7)

加入书签

一次。

    但很明显,那个时候的司马昭,事先根本没有想到还能亲自见到冯某人。

    更看不透,在那一场俘虏交换中,司马懿和冯某人在暗中的互相计算。

    事隔数年,司马昭也偶尔会想着,若是再来一次,自己应当如何应对才会更好。

    毕竟直面冯某人的机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对为对手的自己等人来说,很难得。

    所以相比起最初时的想法,此时的司马昭,自然又多了一些看法。

    “抛去世人流传的那些说法,仅以孩儿那次所见,此人确实带兵有法,能亲自前来迎回细作,可谓礼遇士人。”

    “彼时他早已名满天下,但与那细作交谈时,面容恭敬,与孩儿交谈时,颇为有礼,可见绝非傲倨之人。”

    “还曾问起大人,对不能在大河边上与大人交战,遗憾之情,溢于言表,可见颇为自信。”

    司马懿突然打断了司马昭的话:

    “子上你很佩服他?”

    司马昭闻言,脸色僵了一下,然后点头:

    “不敢瞒大人,孩儿对他,确实有敬佩之意。”

    说着,叹息一声,神色甚至有些茫然:

    “孩儿与此人年纪差不了多少,却是文不成,武不就,更别说安邦治民……”

    早年他也曾颇是仰慕大魏的士子领袖“四聪八达”等人,但这些人在冯某人面前,根本就是不堪一提。

    独占天下八斗才气啊!

    每一篇流传出来的文章,皆是发前人所未有。

    陈王(即曹植)游东阿鱼山,制梵呗之谱,才刚刚从梵文里领悟到音韵之道。

    (注:曹植应该是第一个探索并总结诗歌格律的人,诗歌的格律,南北朝才初成,直到唐才完全成熟)

    冯某人的文章,却早已是集音韵之大成。

    怪不得就连陈王,也要自叹不如。

    至于武略,那就更不必提。

    此等人物,百年难遇。

    若司马昭没有见过冯某人便罢,最多也不过像司马师那样,明知有可能对上冯某人,但未必没有胆量一战。

    但他偏偏见过,不但见过,而且还亲自交谈过。

    再加上自家大人也曾败于此人手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