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5章 传世的治国之道(6 / 7)

加入书签

    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要跨过黔首这个阶层,进入富足人家的行列。

    因为进入邛都学堂,出来以后最低也是兴汉会产业的管事。

    如果孩子再争气些,能保送去南乡学堂,那就意味着正式翻身,成为士吏阶层。

    如果……

    太多的如果,太多的机会,让越巂的百姓心里充满了希望。

    就如这妇人,虽然苦些累些,但她愿意。

    每天天不亮,每个村寨的孩童就在村口结伴,一起步行去数里甚至近十里之外的学堂,成了越巂郡一道特别的景观。

    这一切变化的开始,都始于那位冯君侯。

    越巂的百姓现在称自家门前屋后所种的桑树为冯桑。

    因为听说这种桑树是冯君侯花了大代价,才找到的能养出好蚕的桑树。

    而且也是冯君侯,想尽了办法,让百姓一年里能多养一季蚕。

    所以越巂的蚕也叫冯蚕。

    就连蚕种,也是官府借给百姓,等结茧以后再偿还——这也是冯君侯定下的治理越巂之策。

    在冯君侯治理越巂以前,别说苍头黔首,就是富足人家想要养蚕,光是蚕种就是一个难题。

    哪像现在,一个妇人就可以让家里有翻身的希望。

    学堂是识字的地方,而识字的孩子,则是给家里人传播各种信息的渠道之一。

    只是这一回,把消息带回家的孩童,并没有得到想像中的反馈。

    他有些闷闷不乐地应了一声,小心翼翼地放好书包,然后拿起扁担,准备去寨子中间那口井挑水。

    “这孩子,性子这么急?在学堂念了一天的书,不累吗?桌上还剩有半个蒸饼,先填填肚子,不然哪来的力气?”

    富足人家,现在已经开始一日三食。

    但百姓人家,哪有这般讲究?

    能供孩子去学堂,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所以基本都是一日两食。

    比起以前,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吃饱了。

    孩子早早起来去学堂,早食基本都是吃昨夜特意剩下的饭。

    或者是加些水,熬成粥,再吃些梅菜,腌菜什么的。

    直到下了学,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