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西学中用,腾蛟起凤(8 / 9)

加入书签

bsp;   朱翊钧抬头看了李诚铭一眼,摆了摆手:“既然是偷偷出来的,不要这么一板一眼了,起来吧,都是一家人,想问什么直接问。”

    李诚铭闻言,缓缓站起身。

    斟酌片刻后,才小心谨慎问道:“陛下,给刘三炮的译本臣也看了几本,届是有他山之石,为何不直接再印刷一份给学院的学生借阅?”

    只见皇帝突然将书本合上,没头没尾来了一句:“果真只是他山之石吗?”

    李诚铭沉默片刻。

    最后还是答道:“或有金玉良言,臣看不懂。”

    朱翊钧失笑,看不懂就是最大的看懂。

    他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接着方才李诚铭的问题,答道:“你是七窍通了一窍,才能视若平常书籍。”

    “若是七窍不通的人看了,不是弃之如敝履,就是直接殇了。”

    “够到门槛再看这些东西,才能化为己用,推陈出新。”

    最重要的还是心窍。

    奔着求知去看这些东西,那才叫他山之石。

    启蒙启蒙,哪里能尽靠填鸭硬塞,底子里的本色不改换,看多了反而有害无益。

    为什么只有刘三炮可以看?

    因为他真正开始思考物质世界的事情了!

    虽然很简陋的思考,虽然是拙劣的总结,错漏更是比比皆是,但这才是开了心窍的标志!

    这是很重要的前提。

    朱翊钧要的就是这种开了心窍的学生,而不是通读译本的学术裁缝。

    大明朝亟需搞科学东西来救命吗?

    还没这么急切。

    与急功近利相反的是,自然哲学是给后世打底子的——他又不痴心妄想有生之年看到统一四大基本力。

    既然不急于一时,那就得稳扎稳打。

    一面开办书院遴选学生,给他们相应的社会地位,扶持起对应利益团体。

    一面则让领头羊带着骨干推陈出新,慢慢演化,建立基于自身文化内涵的体系。

    哪怕吃刘三炮嚼过的内容,都不能直接给学生看译本。

    只有依靠自己思考衍生出的本土文化,才越是稳固。

    要是全盘西化,那还有什么意义?

&nb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