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6章 早期(3 / 4)

加入书签

们对这套体系本就熟悉,无需额外培训),也能让新兵和人形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只需根据人形的作战特性,对部分战术细节稍作调整,比如将人类士兵携带的轻型机枪”替换为人形挂载的高射速武器,将步兵侦查范围扩展为人形的电子侦查半径,便可快速投入实战。这种借鉴,并非怯懦的模仿,而是基于现实需求的理性选择,是用最少的代价,为格里芬争取到了在乱世中站稳脚跟的时间。

如今,那些“战术行动指南”依旧整齐地摆放在指挥中心的档案架上,书页间的批注和便签被后来者小心保留着。偶尔有新上任的指挥员翻开这些手册,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和深浅不一的批注,能清晰感受到其中沉淀的重量——那不仅是一套套冰冷的战术流程,更是无数军人用实战经验筑起的防线,是格里芬从初创走向成熟的最初印记。

格里芬的创始人克鲁格老板,是一位目光如炬、行动果断的领袖。他的身影总是挺拔如松,仿佛从未离开过战场,而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隐藏着无数场战役的硝烟与智慧。他曾经是一名身经百战的退伍老兵,参与过多次足以载入史册的重要战役,对军方的战术体系了如指掌,甚至能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每一场战斗的细节——从士兵的阵型部署到炮火的精确落点,无一不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

在创立格里芬之初,克鲁格并没有孤军奋战。他深知,一支强大的队伍需要同样强大的灵魂。于是,他拉来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退伍老兵,这些人不仅与他有着相似的战斗经历,更带着对战场规则的深刻理解和对胜利的执着追求。他们中有人曾是特种部队的精英,擅长渗透与突袭;有人是炮兵专家,能在千里之外精准打击目标;还有人精通后勤调度,确保每一场战斗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些老兵们,带着各自的专长和荣耀,汇聚在克鲁格的麾下,共同为格里芬的诞生注入了最初的灵魂。

他们一起构建了格里芬最初的战术框架,将军方的行动手册作为蓝本,但并非简单地照搬,而是结合自己在战场上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了一些微妙的调整。例如,在传统的阵地战中,他们增加了更多的机动性,让部队能够更灵活地应对突发情况;在情报搜集方面,他们引入了更先进的科技手段,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这些调整虽然看似细微,却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早期格里芬执行任务时,指挥室的战术屏幕上永远跳动着与手册对应的参数——城郊仓库清剿任务中,侦察组按《战术行动指南》第3.2章“区域渗透侦察流程”,先放出携带热成像模块的无人机,在500米外完成仓库外围布防测绘,数据传回终端时,误差不超过3米;部署阶段,三个作战小队严格遵循“三角防御阵型”,人类士兵持突击步枪守在阵型顶点,人形机枪手在侧后15米处架设火力点,间距精确到手册标注的“步兵战术安全距离”;就连撤退环节,也完全依照“交替掩护撤离方案”,先由侦查组断后,再让人形部队逐步收缩防线,最后作战小队按编号依次撤出,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多余动作,秒表记录的撤离时间比手册预估还快20秒。

那时的指挥官们,总将手册揣在战术背心内侧,封面贴着防水膜,边角被体温焐得发软。某次针对律贼囤积点的突袭任务,带队指挥官在断墙后翻查手册,指尖划过“重火力支援时机判定”条目,果断推迟机枪开火——后来发现,原定开火区域藏着三名被劫持的平民,若按预设时间射击,流弹极可能波及人质。这次任务最终零伤亡完成,缴获物资超出预期30%,而翻阅作战记录会发现,军方三年前对同类囤积点的突袭,因未严格把控火力时机,造成1名平民受伤、2名士兵轻伤。格里芬的“刻板”,在实战中转化成了更精准的风险控制,甚至在部分战术指标上,超越了军方的历史执行数据。

但这种精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