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步练师(2 / 3)

加入书签

\"宴会结束后,孙权向步骘问道。

他摩挲着腰间玉佩,想起那双清澈如秋水的眸子,心头泛起异样的悸动。

步骘心中一紧,却只能恭敬答道:\"正是舍妹,自幼长在淮南,不通礼数,让主公见笑了。\"

数日后,一纸诏书送到步府。步练师抚过诏书的绸缎,上面墨迹未干。

兄长步骘站在一旁,欲言又止:\"小妹,入了宫...便身不由己了。\"

她抬头望向窗外的天空,几只飞鸟掠过宫墙:\"乱世之中,何处又能真正自由?\"

指尖划过诏书上\"选入掖庭\"四字,她想起淮水畔那个逃亡的夜晚,或许命运早在那时就埋下了伏笔。

初入宫时,步练师住在西厢房。

深夜,她常独自坐在回廊上,望着漫天星河。

一日,她正倚栏吹箫,婉转的曲调在夜色中流淌。

忽然身后传来脚步声,她回头,见孙权负手而立,月光为他镀上一层银边。

\"这曲子,可是淮水小调?\"孙权走近,目光温柔。

步练师放下箫,轻声道:\"是家乡的曲子。\"

说起淮水,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忧伤。孙权沉默片刻,道:\"日后江东,便是你的家。\"

他拾起地上的箫,放在唇边轻吹,不成曲调的音符却让步练师红了眼眶。

建安十五年,步练师被册封为夫人,迁居椒房殿。

红烛摇曳的洞房内,孙权为她揭开红盖头,眼中满是柔情:\"练师,这些年委屈你了。\"

步练师望着他鬓角新添的白发,想起这些年江东经历的风风雨雨——赤壁之战的烽火中,她曾彻夜为他缝制护腕;荆州的明争暗斗里,她学会了在深夜为他研磨出谋划策。

孙权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而她能做的,不过是守好这一方宫室。

椒房殿的日子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孙权的其他妻妾,有的出身江东大族,有的育有子嗣,对这位备受宠爱的步夫人多有不满。

徐夫人仗着母族势力,常在宴会上冷嘲热讽;袁夫人则表面温和,暗中却在孙权面前挑拨。

步练师却从不争宠,每日在宫中读书、作画,或是照顾孙权年幼的子女。

一日,徐夫人因赏赐之事与她起了争执,言语间多有羞辱:\"不过是淮南来的孤女,也敢与我争?\"

步练师静静听完,命侍女端来一盏茶:\"姐姐莫要动气,这是新贡的蒙顶甘露,尝尝可好?\"

她亲手将茶盏递过去,茶汤的热气氤氲了徐夫人惊愕的脸。

这场风波,最终在茶香中平息。

孙权听闻此事,心中对步练师更多了几分敬重。他常对群臣说:\"步夫人贤德,有母仪之风。\"

然而,当立后之事提上日程时,却遭到许多大臣反对。

顾雍等人联名上书,认为步练师出身低微,难以服众。

朝堂上,孙权将奏折重重摔在案上:\"皇后之位,岂是以门第论?\"

步练师得知后,向孙权进言:\"妾身本是乱世孤女,蒙主公垂爱已是万幸。皇后之位,当以社稷为重。\"

她跪在孙权身前,发间的珍珠步摇轻轻晃动,\"若因妾身引发朝堂纷争,才是真正的罪过。\"

孙权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心疼:\"在我心中,你早已是江东之母。\"

这一年的仲夏夜,步练师在椒房殿的花园中种下一株玉兰。

她望着月光下洁白的花朵,想起淮水畔的那个夜晚。

命运的轨迹,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当露水爬上花瓣时,她轻声哼起儿时的歌谣,歌声随风飘向宫墙外的茫茫夜色。

黄龙元年,孙权称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