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光河之上,星声未歇(1 / 2)
石板路被海风浸得发凉,年轻助手的脚步声在暮色里敲出轻响。巷口海蛎煎小摊的香气追着他跑,摊主阿婆见他经过,隔着蒸腾的热气喊:“小伙子,今天的海蛎肥,要不要带一份?”他笑着点头,看着阿婆往铁板上舀一勺米浆,海蛎裹着葱花滑进热油里,“滋啦”一声,白烟裹着鲜味窜起来——他下意识摸了摸录音笔,刚才收录的声响里,正藏着这声鲜活的“人间烟火”。
阿婆递来纸碗时,指尖碰到他口袋里的玉佩,忽然“咦”了一声:“这玉暖乎乎的,像是揣了颗小太阳哩。”他愣了愣,想起女孩说过,这玉佩是祖辈传下来的,原是一对,另一枚在她那儿。“阿婆也懂玉?”阿婆摆摆手,皱纹里堆着笑:“不懂,就是年轻时跟老伴在码头卖鱼,他口袋里总揣着块暖玉,说能护着出海平安。后来他走了,我还总在摊子上留个位置,想着万一他回来,能先喝口热汤。”
他心里一动,按下录音笔的播放键,刚才收录的渔民吆喝声缓缓流出。阿婆的手顿了顿,眼睛忽然亮起来:“这是老陈的声音!他今早还跟我念叨,说网到条大黄花鱼呢。”原来声音真的能当钥匙,哪怕只是一句寻常吆喝,也能打开藏在心里的门。他把这段“吆喝声”标记成“码头的牵挂”,又蹲在摊前,录下阿婆翻搅海蛎煎的沙沙声,还有她念叨“老伴爱吃辣”时,尾音里的温柔。
回到临时住处时,手机屏幕亮着,是志愿者小组发来的消息:“光河APP新增了‘声音地图’功能,只要点击定位,就能听到当地人分享的声音碎片啦!”点进去一看,地图上已缀满了小小的光点——漠河的雪落声、苏州的评弹调、成都茶馆的盖碗碰撞声,还有海边古城刚刚上传的海蛎煎滋滋声,旁边附了阿婆的照片,笑纹里落着夕阳。
他想起莉娜发来的视频,点开反复听那段“晚霞极光声波”。轻柔的频率里,似乎能看见北极粉紫色的光带,正和老码头的晚霞隔空相拥。指尖划过屏幕,他把阿婆的声音和这段声波叠在一起,意外地和谐——海蛎煎的热油声成了温柔的底色,阿婆的念叨混着极光的轻响,像有人在北极的冰原上,煮了一碗热乎的海蛎煎。
夜里躺在床上,录音笔放在枕边,偶尔传来几声白天收录的海浪。迷迷糊糊间,他好像又站在了灯塔下,光河的水流过脚边,里面浮着无数“声音星星”:莉娜记录的极光声是绿色的,孩子们的《星子歌》是金色的,阿婆的海蛎煎声是暖橙色的,而那对重逢老人哼唱的老歌,正裹着一层淡淡的霞光,在水面上漂荡。
忽然,水面上的星星聚在一起,拼成了冰晶石的模样,发出透亮的光。他伸手去碰,指尖却触到了一片温热——原来是口袋里的玉佩在发热,手机屏幕亮着,是女孩发来的语音,背景里满是孩子们的笑声:“你听!小宝把冰晶石放在窗台上,月光照下来,它折射的光斑居然跟着我们的歌跳呢!”
第二天一早,他揣着录音笔去了海边的小学。孩子们正围着女孩,趴在窗台上看冰晶石。见他来,小宝举着画跑过来,纸上是歪歪扭扭的极光,旁边写着:“冰晶石的光+极光=超级星星歌”。女孩笑着递来一杯热牛奶:“孩子们说,要把每天的歌声都录下来,攒够一百首,就当成给北极的礼物。”
他蹲下来,按下录音笔的播放键,阿婆的海蛎煎声、渔民的吆喝声、海浪拍打码头的声音,还有那段“晚霞极光声波”,一起在教室里流淌。孩子们睁大眼睛,小脸上满是惊奇:“哇!是阿婆的摊子!”“这个声音软软的,是北极的光吗?”女孩摸着小宝的头,轻声说:“这就是光河呀,把我们的声音带去过远方,又把远方的声音带回来。”
接下来的日子,他跟着孩子们走遍了海边古城的角落:在老邮局录下邮差盖戳的“咚咚”声,在百年老树下录下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在渔港录下渔船归航时,锚链落水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