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英雄大会十二(2 / 4)

加入书签

杨过不置可否地点头,他又怎会不知赵宋已是必死之局。

可自己所做所为,从未与行将入木的赵宋绑在一起。

“自古以来,对黎民百姓最为狠辣、盘剥最甚的,往往并非外族,而是他们自己的朝廷,是那些高高在上、视民如草芥的汉人君王与官吏!”

忽必烈顿了顿,观察着杨过的神色,见其依旧平静,便继续侃侃而谈。

只是言辞却愈犀利:“便以这赵宋一朝而论,杨教主可知,其治下百姓背负着多少苛捐杂税?

杨过目光微凝,并未作答,示意忽必烈继续开口。

“‘经总制钱’、‘月桩钱’、‘版帐钱’……名目繁多,层出不穷,犹如层层枷锁,套在百姓颈上!”

“更有那‘花石纲’之役,为满足帝王一己之私欲,耗费无数民脂民膏,致使东南嗟怨,民不聊生。”

“官府胥吏,如狼似虎,催科逼税,动辄破家。”

“百姓辛苦劳作一年,所得竟不足以缴纳赋税,以致卖儿鬻女,颠沛流离者,比比皆是!”

忽必烈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沉痛与质问:“反观我蒙古,入主中原以来,虽有征战,但致力于廓清吏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民得以休养生息。”

“我等虽起于草原,却深知欲得天下,必先得民心之理!”

“赵宋朝廷,自诩正统,但其所作所为,又何曾真正将天下百姓的福祉放在心上?”

“自古以来,你们汉人的王朝,到最后无一不是官逼民反,导致天下烽烟四起。”

“最后不过是这天下换了个新皇帝,再重复前朝旧事罢了!”

杨过点头认同,忽必烈所言乃是史实,无需巧言辩驳。

“王爷博通古今,此言不假!”

忽必烈轻呷一口,笑道:“此乃其制度之痼疾,非人力所能挽也!”

“杨教主,你明教聚义,口口声声为了黎民百姓,难道真要为了这样一个腐朽不堪、对自己子民敲骨吸髓的赵家朝廷,与我蒙古为敌吗?”

这一番话,引经据典,直指汉人王朝的积弊,更是将赵宋朝廷的昏聩与蒙古的“清明”

相对比,极具煽动性与迷惑性。

贾似道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汗流浃背。

忽必烈所言虽有不实之处,但大多切中时弊,他身为宋臣,听得是又羞又惧,只觉屁股下的座位如同烧红的铁板,煎熬无比。

杨过静静地听着,脸上无喜无怒,直到忽必烈语毕,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清越,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王爷此言,杨某不敢苟同。”

他目光如电,直视忽必烈:“王爷列举赵宋之弊,或许有些是实情。”

“王爷以此论证汉人朝廷必然苛待子民,而外族入主便是救民水火,此乃以偏概全,杨某不能认同。”

“王爷当知,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是一家一姓之天下,更非是某一族类可独占之天下!”

“赵宋失德,自有天下百姓评说,自有滔滔青史记载。”

“但这不是蒙古铁骑南下,屠城掠地,致使‘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理由!”

他的语气渐渐激昂起来:“我明教自方腊教主起事以来,聚义反抗,从来不是为了保全赵家的江山社稷!”

“我等为的是天下苍生,为的是在乱世中求一线生机,为的是‘黎民福祉与汉人传承!”

“王爷口口声声说蒙古轻徭薄赋,却不见蒙古铁蹄过处,多少城池化为焦土,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王爷说赵宋官吏如狼似虎,却不知蒙古治下,色目人商人盘剥,诸王贵族圈地,百姓所受之苦,未必轻于前朝!”

杨过站起身来,身形挺拔如松,气势凛然:“王爷,民心如水,水能载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