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方小莉(1 / 2)
修改于9.25 番茄原创
黎远山离开的第三年,小美还没从丈夫离世的麻木状态里缓过来,家里又传来了坏消息——二姐方小莉也走了。
消息是在港城的母亲打电话来说的,电话里母亲的声音带着疲惫,特意嘱咐她:“你和小靓俩前阵子才刚回九原看过你二姐,现在就别再折腾一趟往回跑了。”听了母亲的话,她和方小靓最终都没回去参加二姐的葬礼。
其实在二姐走前没多久,她和小妹就各自请了假,先后飞回去探望过。二姐第一次手术后,两人也都分别休了假,回去轮流伺候了将近一个月。
当时看着手术顺利,她们都以为二姐的身体会慢慢好起来,可没想到那之后,二姐又反复进了好几趟医院,开了好几次刀,身体状况一次比一次恶化,最后还是没能留住性命。
小美虽不懂医术,但在治疗疑难大病上,她始终更倾向中医。在她看来,西医往往是“哪里痛就处理哪里”,手术一刀切下去看似直接,却把术后的生死考验、恢复煎熬全留给了病人和亲属;更让她在意的是,术前总要亲属签字承担风险与责任,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对医生似乎都没什么实质影响。
她的这种想法,源于曾在《读者》上看过的一篇文章。文中说,有人某天起床后,皮肤上突然冒出红点,先是在手背、后背,后来渐渐蔓延到全身。去看西医时,被诊断为皮肤病,开了一大堆药,还打了营养针,折腾了一个多月,病情不仅没好转,反而越来越重,甚至发展到吃什么都过敏,让人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后来,这人经人介绍去看了中医。老大夫刚见面,只搭了搭脉就说:“你的病根源在血液里。”随后,大夫给配了7副中药,还仔细叮嘱了饮食、作息的注意事项。没想到,这人只吃了3副药,身上的红点就明显消退,不适症状也减轻了不少。
也正是因为这个例子,小美更坚信:很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中医往往能找到症结,给出有明显疗效的治疗方案。
听说方小莉出殡那天,场面办得很大,来了足足几百人,连省级领导都特意到场。这些情景,小美都是后来听母亲看着录像描述的——父亲曾给了她一盘,可那盘录像至今还躺在抽屉里,她始终没敢打开,怕自己承受不住那份触景生情的刺激。
有一回,她回港城看父母,母亲特意拿给她一份刊登着方小莉先进事迹的《金融时报》给她。“报纸上的文章是市里办公室专门为你二姐写的。”
文章里详细介绍,方小莉不仅是盟里工行系统的学习标兵、总行表彰的10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还曾获得过“五一”劳动奖章,满纸都是对她工作的认可与赞誉。
在方家兄妹五人里,方小莉无疑是最拔尖的一个——她不仅性格温厚待人亲和,长相漂亮,脑子也格外聪慧。过去,小美母亲总爱把小美和小妹跟二姐对比,常说她们俩的进步远不如二姐;即便在外人面前提起方小莉,母亲语气里也满是藏不住的骄傲,而二姐确实配得上这份骄傲。
从小学到高中,方小莉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可惜那时高考还没恢复,她高中毕业后便没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后来进了银行工作。参加工作后,她没丝毫松懈,反而更加努力钻研业务,一有空就勤学苦练基本功,很快就在同事中脱颖而出,成了单位里的业务能手,还多次被选中代表单位参加蒙市乃至全国的各类业务比赛。
即便得了不少荣誉,方小莉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从不会为个人得失计较。后来走上领导岗位,她也没脱离一线工作,待人亲和的样子,特别受单位员工的尊敬和爱戴。
2001年底,上级行要组建市稽核特派员办事处,她是第一个被选中的人。办事处离家很远,她每天早出晚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