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墨痕铸新基(3 / 4)
拘押及连坐之法;需保障其子女,无论贫富,有接受基础教化之机会,内容包括识字、算数、律法常识及农耕工坊之基本技艺。
此乃……文明之基石,亦是国力之源流。”
“荒谬!
此乃动摇国本!”
一名被特许列席顾问的、出身旧秦勋贵家族的法吏忍不住霍然起身,脸色涨红,“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自古皆然!
若人人皆可据法诉讼,皆可识字明理,则尊卑何存?贵贱何以区分?秩序何以维系?!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旧时代卫道士的惊怒。
此时,一位一直沉默坐在角落、身着洗得白的儒袍的老者——叔孙通,缓缓开口。
他曾在秦廷为博士,素以精通礼仪、善于变通着称。
他先是对着激动的法吏微微摆手,示意其稍安勿躁,然后转向张良和萧何,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老夫以为,子房先生与萧何先生之议,虽有惊世骇俗之处,然细思之,亦有其理。
昔日《秦律》不可谓不细密,其初衷亦是为定分止争,维护秩序。
然其失在于过于严苛而少悯恤,如同只有骨架而无血肉,终失人心。
若能于律法框架之中,注入些许仁恕精神,明确底线,保障生民最基本之喘息,或可……减少民怨,稳固国本。
须知,民若能安生,则乱源自消;民若有智,则国力自昌。
这基础教化,非为造就士人,而是使民知法守纪,通晓稼穑工匠,于国于民,皆有大益。”
他这番话,既肯定了法度的重要性,又巧妙地为“民权”
雏形披上了一层“利于统治”
的外衣,让反对者一时难以驳斥。
萧何更是直接,他拿起另一卷竹简,上面是他核算的账目:“让百姓活得好,他们才能安心耕种,生产更多粮食布匹,才能缴纳更多赋税,才能供养更强大的军队,才能有余力购买商品,繁荣市井!
这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
民富,方能国强;民智,方能国久。
将其写入宪章,并非纵容,而是投资,是对华夏未来最根本的投资!”
他将“投资”
二字咬得极重,目光炯炯地看着范增和那位法吏。
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
范增眉头紧锁,他在权衡。
那法吏张了张嘴,看着萧何手中那卷写满“利益”
的竹简,以及叔孙通那“利于统治”
的诠释,最终悻悻地坐了回去,只是脸色依旧难看。
最终,一番激烈的交锋、妥协与文字上的巧妙修饰后,几条最基础的、带有民权雏形的条款被艰难地写入草案。
它们措辞谨慎,充满了限制和前提条件,远非后世意义上的权利宣言,但毕竟,第一次将“民”
的某些基本利益和保障,以近似“权利”
的形式,隐约写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这是一个微小的开端,却象征着巨大的转变。
最后,也是最具凝聚力和指向性的一条,由张良亲自执笔,他深吸一口气,饱蘸浓墨,笔走龙蛇,墨迹淋漓而庄重:
“凡华夏文明所覆之地,无论秦、楚、汉之别,无论诸夏蛮夷之分,皆以此为最高认同。
宪章之下,皆为华夏子民,共尊文明道统,共担兴衰之责,共享和平之祉。”
这一条,几乎没有任何反对声音。
它像一面巨大的、无形的旗帜,越了所有内部纷争、地域隔阂和族群差异,指向了一个更宏大、更包容的未来。
连范增和那位旧秦法吏,在听到这一条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