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骊山问鼎策(3 / 4)
论!
胡人畏威而不怀德!
仁政岂能阻胡马南下?内安更需严刑峻法,明赏罚,强干弱枝,使天下之力汇聚于一,方能外御强虏,内镇不臣!
昔年孝公用商君之法,秦遂强!”
“法家苛政,乃亡秦之祸根!”
另一名墨者打扮的人起身,他皮肤黝黑,手掌粗糙,“兼爱非攻!
欲止内耗,当消弭权贵奢靡,使民得温饱!
欲绝外患,当精研守城器械,以科技之利,铸不可破之防线!
同时,选派死士,深入漠北,焚其草场,断其根基!”
他的提议充满了实用与激进色彩。
“荒谬!
焚草场岂是长久之计?况天有好生之德!”
儒家老者怒斥。
“科技之利?守城器械?若内部人心离散,再坚之城池亦可从内攻破!”
法家学者冷笑。
“那依你之见,严刑峻法就能让人心凝聚了?暴政之下,唯有反抗!”
……
争论瞬间爆。
儒家、法家、墨家,甚至还有零星的道家、纵横家学者加入战团,引经据典,互相攻讦。
将领们大多听得头晕眼花,龙且甚至不耐烦地掏了掏耳朵。
项羽眉头越皱越紧,在他看来,这些书生空谈,毫无用处。
刘邦却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又不时摇头,仿佛在菜市场挑选货物。
嬴政始终沉默地听着,没有打断,也没有表态。
他目光扫过激辩的学者,又看向那些或茫然、或不耐的将领,最后与范增、张良等人目光短暂交汇。
直到争论声稍歇,他才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引导的力量:
“诸公之论,皆有道理。
仁政、法治、科技、兼爱……皆为先贤智慧结晶。
然,朕之所问,非择一术而弃其他。”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朕在想,是否有一种……制度?一种能够容纳仁政之怀,亦能行法治之严;既能鼓励科技之功,亦能倡导兼爱之义;既能汇聚力量以御外侮,又能平衡内部以防内耗的……一种全新的、越王朝更替的框架?”
“制度?框架?”
众人愕然。
“譬如,”
嬴政开始勾勒那朦胧的蓝图,“是否可有一个常设之机构,非属一家一姓,而是由各方、各族、乃至各学派贤能共同组成?遇外患,则可协调各方兵力、物资,统一应对,而非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掣肘。
遇内政纷争,则可在此机构之内,依共同认可之规则进行辩论、裁决,而非必然兵戎相见?”
张良眼中精光暴涨,他瞬间抓住了关键,接口道:“秦王之意,是欲将‘鸿门之约’常态化,将‘临时合作’变为‘长久机制’?以此……将争斗,从战场,引导至议事之堂?”
“正是!”
嬴政颔,“战场决生死,代价太过惨重,且胜负难料,终非长治久安之策。
若能将纷争控制在规则之内,以辩论代替刀剑,以投票代替厮杀,或许……或许能走出一条新路。”
范增捻着胡须,缓缓道:“此议……惊世骇俗。
然,如何保证各方愿遵守规则?强者岂会甘受束缚?规则又由谁来定?由谁执行?”
项羽终于忍不住,冷哼一声:“说到底,还是要靠实力!
没有霸王的刀,谁会听你啰嗦?!”
嬴政看向项羽,目光坦然:“霸王之神勇,自是基石。
然,霸王可愿见,今日之敌,明日之友,后日又成仇雠,循环往复,永无宁日?可愿见,项氏子弟,亦陷入这无休止的征伐血海之中?一人之勇,可定一时胜负;万世之规,方可保长久太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