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玩得挺高兴(2 / 4)

加入书签

海拔一千多米,夜里温度可以达到零度,挺冷的。

睁开眼睛,窗外是金黄色的阳光,对面的宝塔山光秃秃的,但宝塔却甚是醒目。

这是延安的地标性建筑,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小本子飞机过来轰炸,看到宝塔就知道到地头了。

午饭很差,就馒头和小米饭,还有些土豆,一碗不知道是什么肉炖的汤。

孙朝阳看了看,没找到于华,估计是跟文联的人走了,他是个闲不住的。

这次来了三十多人,都是陕西作家,其中很多陕北的,都穿着中山服,上衣口袋别着两三支钢笔,显得朴素。

相比之下,一身夹克衫的孙朝阳很摩登。

大家互相做了自我介绍,众人对孙朝阳是闻名已久,没想到他是这么年轻都很吃惊。

大伙儿都很质朴,话不多,很实在。

也只有这样质朴的人,才写得出稳重大气的文字。

大伙儿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着文学,就聊到各省作家的写作风格。

孙朝阳说,各省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气质和秉性,反映在文学作品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比如四川籍作家,都诙谐幽默,充满了乐天和安逸。

就拿自己最近正在读的李劼人的作品来说,李老师的《大波》写的是保路运动,《死水微澜》说得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如此宏大的题材落他手里,竟变成街坊里巷的炊烟和饮食男女,很接地气很有趣味。

而江南作家,无论是范小青还是苏童,都带着书卷气,带着儒雅和潇洒。

上海籍作家以王安忆为代表,即便写特殊年代的《归去来兮》也满满十里洋场的格调。

至于北京作家,就更别提了,老舍、邓有梅,更是浓浓的地域色彩,你一打开书就知道这是北京人写北京事儿。

一个作家笑道:“三石同志,你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是标准的北京味儿。”

又有作家道:“三石,你是大编辑,有时间给咱们上上课。”

孙朝阳:“我哪里有资格,各位同志进入写作这个行当比我早,经验比我丰富,如果要讲课,还得你们来讲。

当然,加入你们愿意写稿子,有合适的散文,不妨投到《中国散文》,我来给你们当责编。”

众人说得热闹,旁边一桌的程忠实默默听着,禁不住暗赞:这个孙三石水平很高啊,能够做到大刊物社长,能没两把刷子?

编辑和作家虽然都是从事文艺工作,但却是两个领域。

一个优秀作家固然要学习写作技巧,但更多的是吃天赋。

有的人没读过多少书,对于所谓的写作技巧叶是一窍不通,提起笔来甚至还语法不通。

可你一读,就读进去了,知道这是一部好作品,只要多练习,总有一天会取得成功。

天赋这种东西,靠勤奋却是练不出来的。

但编辑不行,编辑这个行当有准入门槛。

先你得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知道基本的写作规律。

另外,还得在岗位上工作多年,熟悉国内文学流派,熟悉每个作家的写作特点,对作家未来的创作进行指导。

他一直想写一本大书,跟陆遥的《平凡的世界》一样,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一次总结。

虽然平时和延河的编辑们也有过交流,但所获甚少。

听到孙朝阳在旁边聊得热闹,听起来也非常有趣,他心中就想:要不要和他谈谈自己的未来的写作计划呢?

很快,他就打消这个念头。

老程性格不是太好,对孙朝阳他们昨天晚上的事情未免耿耿于怀。

吃过饭,休息片刻,众人就在酒店前面的空地上集合,此时温度已经上去了,大家都换上了背心短裤,对着周围的风景指指点点。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