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开荤仪式(1 / 2)

加入书签

孙朝阳女儿已经开始吃辅食了,刚开始杨月娥担心小孩子消化功能差,直接吃粮食怕出问题,就弄来米汤喂。

八十年代没有电饭煲,做米饭全靠土灶或者蜂窝煤炉子,程序也很繁琐。

需要先把大米放进锅里煮到六成熟,然后在一口面盆上放上簸箕,把米饭倒进去沥干。

这个火候要掌握好,火候不到,蒸出来的饭硬,口感差。

火候过了,则变成粥,也没办法吃。

沥干后的半熟米饭这放在甑子里蒸,这样弄出的饭粒粒饱满,味道极佳。

这就是四川人口中的甑子饭。

甑子里虽然带着瓦字旁,但却是杉木做的两头敞口的木桶。

木桶用蔑片固定,里面卡着一个竹片做的拦网,上面覆盖着白纱布或者抹布,半熟米饭放上面蒸上半小时就好。

没错,这就是一个大号的蒸笼。

因为程序繁琐复杂,以前蒸饭也很考手艺的。

姑娘如果能蒸得一手好米饭,说亲的时候也能找到好婆家。

另外,四川很多小镇都叫甑子场,也不知道是怎么得名的。

孙朝阳猜测,大约是说这地方小,比甑子大不了多少吧。

在四川的大伙食团,则把米饭放进长方形的白铁皮匣子里蒸熟。

工人来打饭,问清楚要买几两,炊事员就拿个竹片在里面划下一块,通常是三角形的。

孙朝阳以前在砖瓦厂上班,遇到工作忙的时候,也去食堂打饭吃。

他年轻力壮,特别能吃,每顿都要打半斤。

不够吃,就打六两七两。

然后现,半斤六两七两好像没多大区别,气得他还和炊事员吵了两回。

蒸饭时沥下来的汤汁就是米汤了。

这玩意儿不咸不甜,却带着粮食特有的香味,很浓郁。

大伙儿通常都会用米汤泡饭,吃进肚子里那叫一个舒爽。

更奇怪的是,你如果吃得太饱,撑得难受,喝一碗米汤下去,片刻就舒服了。

所谓,原汤化原食,古人诚不我欺。

米汤究其成分其实就是淀粉,搁面盆里片刻,上面就会凝一层薄膜,薄如蝉翼。

于是,杨月娥就小心地用筷子把那层米糊挑起来,喂进小喜悦嘴里。

小丫头吃得那叫一个痛快,不停吧唧嘴。

吃了几日米汤,杨月娥觉得这点热量满足不了孙女的营养需求,决定喂饭。

却担心小喜悦消化不了米粒,就自己吃了一口米饭,细细咬碎,再喂。

让孙朝阳撞见,我们的孙副总很恼火,说,这多不卫生啊。

杨月娥说,当年我也是这样把你和小小喂大的,你们不也长得很好。

孙朝阳寒毛都竖起来,立即打电话给小野寺,请他帮自己买一个质壁分离的破碎机过来,至盼至要。

机器寄回来,杨月娥刚开始还很失落很生气。

后来现这玩意儿用来打豆浆很不错,于是,不但小喜悦,全家人都喝上了热气腾腾的豆浆,还吃上了四川美食豆花。

另外,豆腐脑也安排上了。

是啊,小喜悦的成长真的是牵动全家人的心。

没办法,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孙朝阳和何情就这么一个孩子,怎能不当成宝贝?

孙朝阳溜回家后,就问母亲:“妈,今天喜悦开荤,你做了什么菜。”

杨月娥开始报菜名:“红烧肉、炖猪蹄、回锅肉、鱼香肉丝、水煮鱼……”

孙朝阳大惊:“太隆重了……这……是几个月的婴儿能吃的吗?”

杨月娥:“今天是大日子,我把亲家和亲家母都请了过来,大家一起聚聚。

这些当然不能给喜悦吃,你妈我又没有老糊涂。”

孙朝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