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敦煌(2 / 4)
但因为作品没有被翻译成汉语,在中国还没有什么名气,看孙朝阳这个中国新锐作家来拜访他,说:“给您添麻烦了,我今年瘦了十来斤,不太好看,让人失望。”
孙朝阳笑道:“据我所知,你们着名作家都比较瘦。
比如川端康成,就被人称之为文学之鹤,先生也是仙鹤啊。”
仙鹤在小日子属于祥瑞,井上靖顿时高兴起来:“惭愧惭愧。”
大约是久站难受,井上靖就招呼孙朝阳坐下说话。
小野寺恭敬地拿来拖鞋,跪着给他和孙朝阳换上。
何情和老蒋正在那边和人聊天,看到这一幕真是惊掉下巴。
井上靖就和孙朝阳聊起了《敦煌》改编成电影的事情,他说过两天就要去敦煌实地考察。
孙朝阳心中疑惑,问道,井上先生,据我所知道您来中国考察过二十七次,每次都是去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按说那边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都已经熟稔在胸,您身体抱恙,为什么又要专门跑一趟呢?
井上靖感慨地说,电影《敦煌》中有大量情节和西夏党项文字相关。
西夏灭国后,党项人被屠杀干净,文字也失传了。
到现在考古界虽然拿出了河西文和汉语的对照表,但拍电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尤其是,电影里还有李元昊用西夏文字所写的诏书,不能弄错。
他打算再去看看西夏文实物,最后研究一下。
没错,《敦煌》故事之所以生,就是因为西夏文。
故事中,北宋年东京汴梁,书生赵行德进京赶考。
殿试的时候,考试题目是《平边策》。
可怜赵行德什么时候去过塞外,也不知道国外的情形,只胡乱写了篇文章对付了事。
结果自然是名落孙山,他在准备卷铺盖回家的时候,路过菜市场,现有位胖大屠夫把一个西夏女人捆再肉案上买,说是三文钱一斤,你们看上哪块就切哪块。
说着话,就提起砍刀剁下了西夏女人一条胳膊。
那女人却怪,既不哭也不喊,就那么躺着,似乎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赵行德心中不忍,花大价钱,买下女人,让她自行离去。
女人也是硬气,捡起被砍掉的胳膊,然后将一张纸片塞赵行德手中,说这是她的身契,也就是西夏的户口,乃是自己身上唯一的东西。
赵行德一看,竟全是不认识的文字。
他这才知道在河西走廊竟然有一个叫大夏的国家,竟然也创立了和大宋一样的华服文章。
想起殿试时考卷的题目,赵行德忽然对那个遥远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家也不回了,准备去河西走走,学习西夏文字。
在路过戈壁滩的时候,他被西夏大将军,故事里的男二号朱王礼抓了丁,成为朱将军麾下的文书,获得了绝对信任。
朱王礼正在攻打西域的一个小国家,他答应等战争结束就推荐赵行德去西夏翰林院学习西夏文。
战争开始,小国都城陷落,赵行德救了那个国家的公主,偷偷滴把她藏在城中,二人产生了爱情。
但这个时候,去西夏翰林院学习的日子到了。
赵行德向爱人承诺,他只去两个月,等学成就回来接她去大宋。
但等赵行德去了西夏都城,他很快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一学就学了两年。
这时候,他又接到长官和最好的朋友朱王礼的来信,说西夏在皇帝李元昊的带领下,要攻打北宋在河西走廊最后一个据点敦煌,他的部队是前锋,让赵行德尽快归队。
赵行德这才想起自己和公主的约定,急匆匆赶去。
他很快和朱王礼的部队在当时那个小国的都城门口见面了,与此同时,李元昊也到了,站在城墙上接见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