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想到带什么了(3 / 4)
吧,就是改编至她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
孙朝阳点头:“我知道。”
迟春早说:“听人说王安宜前一段时间买了台电脑,开始学习用电脑打字写作。
刚开始的时候度还不行,熟练之后,每天能打两千字,很不错的。
有她们母女带动这个风潮,现在上海那边的作家都是跃跃欲试,都想尝尝鲜。
对了,东北女作家,写《北极光》的那个张抗抗也刚买了电脑,说是很好使。”
孙朝阳吃了一惊,他没想到用电脑写作的历史会这么早。
不过也对,国家不是前年就开始提倡学电脑了吗,中华民族自来有学习新鲜事物的传统,所谓拿来主义。
古板和保守,从来都是贬义词。
在之前,国内打字都是油印机械打字机。
机器上面是个滚筒,装了一张蓝色的蜡纸。
下面则是一个装着常用字的铅字盒,常用字浮雕在小铅块上,按照部笔画分区放置。
使用的时候,打字员需要用手拉动打字机上的一个金属连臂,挪到需要的字的位置,按动机械开关。
机械臂就叼起那个字,打在蜡纸上。
等到打完,取下蜡纸,去油印,有点像活字印刷术。
这样一个字一个字找太费神不说,遇到不常用的字,比如武则天的的名字怎么办呢,只能用金属笔在蜡纸上手写了。
因此,在那个年头打字员是个技术活儿,不训练个一年半载熟练不了,待遇也不错,通常都是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弟和关系户。
只不过,时代在展,再过得几年,打字员跟汽车司机还有街上给自行车加气的,连同补塑料盆儿的,这些职业都要被历史的巨轮碾得粉碎。
老迟又说,现在高校的知名教授都在弄这玩意儿,自己也不能落后了。
这关系到自己这个文学院副院长,国内知名文艺评论家的脸面和范儿。
就是……就是钱不够,恐怕得向朝阳你借点。
孙朝阳倒是不在意:“老迟,咱们什么关系,你工作上需要设备,我能不支持吗,三百五百的没问题,尽管开口……老迟,你怎么用那种表情看着我。”
迟春早:“三百五百恐怕不行,我这次出国大约要给你借个一两万买电脑,以后用出了书的稿费版税慢慢还吧。
哎,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多少?”
孙朝阳大惊:“现在的电脑贵成这样,就连你也买不起?”
老迟今年混得风生水起,稿费和各种讲课费拿到手软,连他都感觉手头紧,这事好像不对。
迟春早苦笑:“朝阳,你对社会上的事情恐怕不太清楚。
这样,前面有一家专卖店,我带你去看看,你看过就明白。”
这里是使馆区,很多办公室用品专卖店,专门为外国人服务。
前面那家专卖店装修得很漂亮,是这个时代难得一见的极简风,主要销售传真机、电话机、打印机、电脑等最新的科技产品。
说句实在话,ib的电脑真臭啊,球形电子管屏幕,屁股拖得老长,就好像是异形的脑袋。
主机就是个盒子,毫无设计感可言。
现在视窗95还没有出现,对的,微软的软件刚开始行的时候被翻译成视窗。
先是视窗95,然后是视窗98,然后是视窗2000。
人们在用电脑的时候好像都是d0s指令,要在键盘上敲好多行不知道什么玩意儿。
孙朝阳文科僧,也不懂这些。
孙同志就去看价格,忍不住爆粗口:“我草!”
在全国人民平均工资几十块钱的八十年代,一台送自己都嫌占地方的古董电脑卖多少钱呢?它卖五万二千元。
电脑旁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