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新单位正式单位(2 / 3)

加入书签

搭不理,更不可能帮这个忙。

就目前而言,孙朝阳的户口和工作关系依旧在四川省仁德县民宗,属于国家干部,暂时被借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做创作员。

哪天人家一不高兴,停了自己的创作扶持,他也没理由再呆在那里。

头疼啊!

很快到了七月,何情还在河南拍电影,《暗算》终于出版,孙朝阳上街去看了看,卖得很好。

这年头也没有畅销书排行榜一说,但据周昌一反馈回来的消息说,已经卖出去十二万本,算是不错的成绩,等着再版吧。

孙小小放暑假了,她申请了一个夏令营的名额,要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参观,然后还要去那边的物理所听讲座,日程排得满满的,要等到八月份的时候才回四川老家一趟。

与此同时,孙朝阳的《寻秦记》终于连载完成。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寻秦记》写了一百多万字,《暗算》二十万字,还有几部短篇小说和几篇散文。

放下笔,孙朝阳笑了笑,心道:“创作成绩不错,本本大红,总算是能够在文坛立足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先休息,把工作和户口的问题落实再说。”

正当他为这事头疼的时候,金姐请他赴家宴。

原来,金姐终于出任县广播电台的一把手一职,县团级。

在这件事上孙朝阳出了些力,金姐就请他吃饭表示感谢。

酒过三巡,谈到各自的事,金姐见孙朝阳为户口和工作的事情烦恼,嘿一声道:“朝阳你这是拿我当外人了,马上让四川那边把迁移寄过来,落我们单位,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孙朝阳顿时眼睛大亮,一拍大腿:“我怎么没想到金姐你呢,就这么办。”

不料,金姐丈夫却一笑:“朝阳你是着名作家,来县广播电台不是屈才了吗,我倒有个主意。”

金姐丈夫在国家某部委任司长,人脉广,听说最近市文联下属单位《中国散文》杂志社缺编缺得厉害,正在大量进人。

他认识那边的人,可以帮孙朝阳说说,调他去那边做编辑。

作家嘛,还是得从事自己熟悉的行业。

孙朝阳本就是个文青,去做编辑自然情愿,那边也是干部编制,不影响自己将来的退休待遇。

再说了,这本杂志带着中国二字,听起来规格颇高,对于自己将来的事业也有帮助,就点头说想去,倒让金姐有点失望。

过不了一段时间,金姐丈夫回信说,杂志社那边已经谈好,人家也早听说过孙朝阳的大名字,说现在社里总算有个着名作家当门面,很欢迎他。

不过按照规定,有三个月试用期,试用期满才确定你胜任这个工作后,才正式落户和解决工作关系。

不然,人家会把你退回去。

于是,孙朝阳就电报回四川老家,让父母帮自己办理相关手续。

又去了区人事局拿了派遣单,喜滋滋去报到。

第一天去单位,要给人留下个好印象。

孙朝阳特意做了打扮,一件白衬衣,左边上衣口袋还别了三只派克钢笔。

他梳了个三七开偏分,黑色皮鞋,黑色提包上印着“先进工作者”

字样,手里还提着一个t果珍瓶子当茶杯,标准的老干风。

为了给自家兄弟镇场子,金姐还让司机用自己的专车载孙朝阳去报到,一辆绿色帆布篷的北京212。

孙朝阳觉得这样太夸张,说不用了不用了,我自己乘公交车过去就好。

金姐说,不行,必须专车送。

单位的事情姐比你清楚,都欺生。

你一个新人去了新单位,必须展示背景和能力,让人知道你也是有来头的。

还有,你是我爱人推荐的,你的脸面就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