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三二)(3 / 6)

加入书签

河西地区文物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苏晴已经拍摄完所有内容,正小心地帮陈轩把陶罐也取出来:“这陶罐本身也是件文物,得一起带回去,说不定罐身上还有什么隐藏的标记。”

陈轩点点头,抱着密封好的文书钻出洞口。外面的日头依旧毒辣,但他却觉得心里一片清明。三目佩的温度已经恢复了正常,不再发烫,却像是在他胸口留下了一道温暖的印记,提醒着他身上肩负的责任。

阿木看着陈轩手里的密封袋,眼神里带着敬佩:“你们玄山氏的先祖真是厉害,能把东西藏在这地方两千年,还能保存得这么好。”

“是他们的守护之心,让这些文书能流传下来。”陈轩看着远处被风沙笼罩的古城遗址,心里突然有了个念头,“等我们回去之后,得想办法把这里的情况报告给当地的文物部门,让他们来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不能再让盗墓贼惦记了。”

小林在一旁附和:“没错,这次我们能找到这些文书是运气,要是被盗墓贼发现,说不定这些珍贵的文书就被他们卖去黑市了,到时候再想找回来就难了。”

陈轩将密封袋放进背包里,拉上拉链,像是在守护一件稀世珍宝。他抬头望向西北方向,那里是玄丘的方向,也是三目佩和玄鉴镜共鸣时指向的坐标。他知道,这次西北之行,不仅仅是找到玄山氏的传承文书那么简单,更让他明白了“守护文物”这四个字的重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像玄山氏的先祖们那样,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

“走吧,先回营地,这些文书得小心保管,等回去之后再仔细研究。”陈轩拍了拍背包,转身朝着营地的方向走去。风沙吹过他的脸颊,带着古城的沧桑气息,而背包里的文书,就像一颗沉睡了千年的种子,在这一刻,终于遇到了能让它发芽的人。苏晴跟在他身后,相机里存满了古城遗址和文书的照片,镜头里的陈轩,背影比来时更挺拔了些,像是承载了千年的传承,也扛起了未来的责任。阿木则走在最后,时不时回头望一眼那处暗格的洞口,心里默默祈祷着,希望这座古城里的秘密,能被好好守护下去,不再被风沙和盗墓贼惊扰。

第1060章 风沙里的盗墓痕迹

从古城遗址返回营地时,戈壁的日头已西斜,原本灼人的热浪褪去大半,风里裹着些微凉的沙粒,拍在脸上带着粗糙的痒意。陈轩刚把装着文书的背包塞进帐篷,就听见阿木在营地支起的铁锅前喊他:“陈先生,快来看看这东西,是我刚才在营地外围捡的。”

苏晴正蹲在帐篷边整理相机里的照片,闻言率先起身走过去,陈轩也跟着凑上前。只见阿木手里捏着半块巴掌大的金属片,表面锈迹斑斑,边缘参差不齐,像是被什么东西硬生生掰断的,阳光下能看到锈层下露出的一点黄铜色。

“这是啥?”苏晴伸手碰了碰金属片,指尖沾了点红褐色的锈粉,“看着不像戈壁里该有的东西,倒像是……工具上掉下来的零件?”

阿木点点头,眉头皱着:“我刚才去西边捡枯柴,在离营地不到两百米的沙窝里发现的,旁边还有几个新鲜的脚印,不是我们的——你们看这鞋底纹路,是那种防滑登山靴的印子,比我的羊皮靴印深多了,像是踩着东西走过去,鞋底嵌了不少沙粒。”

陈轩接过金属片,放在指尖掂了掂,分量不轻。他用指甲刮了刮表面的锈层,里面的黄铜质地露出来,边缘虽然断裂,但能看出原本的形状是扁平的长条,一端有个小小的圆孔,像是用来穿螺栓固定的。玄鉴镜被他悄悄攥在掌心,镜面闪过一丝极淡的青光,他盯着金属片看了两秒,眼前隐约闪过一幅画面:昏黄的灯光下,几个穿着迷彩服的人围在一起,手里拿着类似洛阳铲的工具,这半块金属片,正是从其中一把工具的连接处掉下来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