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俺爹催婚(1 / 5)
人一生,一般都要订婚,结婚成家。
但不同的历史时期订婚结婚方式不同,而且选择对象的标准也不同。
远的不说,就说我看到的几种类型:第一种:叫作要饭夫妻,像我小时候,俺家在河南褚庙要饭,宋楼的老宋家小玲子的娘看到王庄王大林,天天要饭,走得快,要的多,见到谁家的门都敢进,就把姑娘给大林了,说,闺女,娘给你找个好婆家,一辈子都饿不死你。
第二种,叫大饼子夫妻:这种夫妻比较多,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一个叔叔,回关里家说媳妇,我叔和姑娘见面,姑娘连抬头看看,都没看看,啥模样没看,不说,多大岁数也没问,还是没人从中催着说一句,你们到说一句话呀,是中还是不中。
姑娘说,听说东北有苞米面大饼子,要是天天有大饼子吃就中。
我叔说,那有,吃大饼子中。
这就成了,等着都过了十几年了,才知道我叔比她大九岁。
再一种夫妻,这时社会比较进步了,可以叫生产夫妻,或者叫干活夫妻。
像我二哥,老王家几次看到我二哥赶着生产队里大马车,给队里拉这,给队里拉那,马车拉着粮食麻袋给各家分,我二哥扛起一麻袋粮食就走,说我二哥真有劲,这老王家找上门来,要把姑娘给我二哥,就这么两家大人一见面,一说就成了。
还有,俺家邻居,小赵,夏天,铲地快,他铲地快,无论是铲谷子,铲苞米,还是铲黄豆,都快。
快,他铲地快,生产队里的小姑娘,就愿意靠着他铲。
他的心眼就来了,他在铲到前面的时候,不时地给姑娘的垄铲几下,这爱情的火花就迸了。
在村里,这种夫妻很常见。
两口子没啥花前月下的浪漫,就是一门心思搞生产、干农活。
这种夫妻很好。
但我接受不了。
年过了,大家都还没上班,正好闲着,面粉厂的老职工,刘大爷来了,来了,进屋找俺爹,说着就把俺爹叫走了,找走了,俺爹一会回来了,回来笑呵的说,家军,你刘大爷来是给你说媒的,他今个来,和你不熟悉,他没有好意思直接给你说,他把我找出去,给我说了。
“哦,知道了。”
我应了一句,俺娘看应了一句,我还在那看书,就说道,家军呀,别老看书了,你爹给你说老刘头提媒的事,你要认真的考虑了。
你想啊,你都多大了,还叫你爹和我操心。
娘一说,我笑了。
我说娘,你别操心了,等着我自己琢磨吧?我说着,哎的,叹息一声。
俺爹听了,用眼睛瞅瞅我,说,家军啊,我呀,成天价,盼着人家来给你说媒,你呀,不仅不离地就得应成了,我说好。
等明天,我去找刘大爷,问问他给我介绍的是谁家的,是干什么工作的。
俺爹听了,说行,你去吧,你刘大爷只给我说,人家姑娘是正式工人。
俺娘一听,笑着说,哎呀,工人不挺好啊。
以前,咱在富锦富楼,一听说谁家的孩子是工人,是吃供应粮,都羡慕够呛。
第二天了,早上吃完饭了,俺爹问我吃完饭有事吗?我笑了,我说没事。
俺爹说,没事正好,一会,你跟着我,去你刘大爷家一趟,咱叫刘大爷家领着咱去见见那个姑娘。
我听了心里很不舒服。
我说,爹你不用操心了,等一会,我自己去找我刘大爷吧。
俺爹听了,说,那也行。
你都上过大学,都当老师了,你比爹懂得多,你该订婚就定吧。
别挑了。
俺娘说,家军,你老想着找个有文化的女孩子,这海阳这哪有啊?你就看你们学校吧,79年底,全县老师考试转正,还是教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