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相逢情已深(2 / 4)
语可知心。”他从未想过,自己年近花甲,竟还能遇见这样一位懂他、敬他的女子;而宗氏也不顾旁人眼光——在世人看来,李白不过是个罪臣获赦、穷困潦倒的老者,与她的名门出身相去甚远——却早已将这份“知己情”,悄悄藏进了心底。
宋州一别后,李白与宗氏仍常有往来。宗氏知晓李白居无定所,便时常送些衣物、米粮;李白也常将新作的诗稿送与宗氏品鉴,宗氏总是细细研读,时而提笔批注,时而与他探讨字句的斟酌。
日子久了,宋州城内便有了流言。有人说宗氏“自降身份,与罪臣为伍”,也有人劝她:“你乃宰相之后,何愁觅不到名门公子,何苦要跟着一个漂泊无依的老者?”面对这些非议,宗氏却异常坚定。她对身边人说:“太白先生有旷世之才;虽老,却有赤子之心。我所求者,非荣华富贵,乃一生知己耳。”
一日,李白在宗氏的别院中小坐,见院中有一株梅树,正傲然绽放,便触景生情,对宗氏道:“我这一生,如断梗飘萍,如今得遇姑娘,实乃人生幸事。只是我年已老迈,又身无长物,恐委屈了姑娘。”
宗氏闻言,起身走到李白面前,目光坦荡:“先生何出此言?我爱慕先生之才华,敬仰先生之品格,愿与先生结为连理,同甘共苦。”
李白闻言,老泪纵横。他一生漂泊,历经坎坷,从未有人如此坚定地选择他、接纳他。这份情谊,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关于二人成婚的细节,史籍中并无详载,但《旧唐书·李白传》曾提及其“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而宗氏的陪伴,正是他能在晚年“悦谢家青山”的重要原因。
婚后的日子,虽不富裕,却充满了温馨。宗氏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知道李白嗜酒,便会在他饮酒时备好醒酒汤;知道他爱读书,便将书房收拾得窗明几净;知道他常因回忆往事而感伤,便会陪他在庭院中散步,听他诉说年轻时的仗剑江湖。
李白的心境,也变得平和。他不再执着于仕途的失意,也不再为漂泊的命运而悲叹,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笔下的诗句也多了几分烟火气。他的诗作也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悲戚,渐渐被“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温情所取代——这些温情的诗句,多半是写给宗氏的。
闲暇时,二人还会一同游历山水。他们曾去宋州城外的梁园,那里是汉代梁孝王所建的园林,彼时虽已荒废,却仍有“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的意境。李白在梁园的墙壁上题诗,宗氏便在一旁研墨;他们也曾去附近的芒砀山,探寻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遗迹,李白触景生情,写下“芒砀云瑞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的诗句,宗氏则轻声诵读,与他共赏山间云雾。
这段日子应该是李白一生最幸福的时光。他曾对友人说:“吾一生交友无数,知己却寥寥。今得宗氏,吾愿足矣。”宗氏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精神上的支柱——她懂他的诗,更懂他的人。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史之乱虽已近尾声,却仍有残余叛军作乱。时任河南副元帅的李光弼,正率军讨伐叛军,驻军于临淮(今安徽泗县)。李光弼是唐代名将,曾多次击败叛军,李白素来敬重他,听闻他率军出征,便生出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他虽已60岁高龄,却仍有报国之心。
当李白将这个想法告诉宗氏时,宗氏沉默了。她深知李白年事已高,身体也因常年饮酒而虚弱,战场凶险,此去吉凶难料。她舍不得他离开,却更懂他心中的“家国情怀”——李白一生虽未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却始终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良久,宗氏缓缓开口:“先生素有报国之志,今国家有难,先生愿往,妾不敢阻拦。只是先生年高,需多保重身体,妾在宋州,等先生归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