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制衡(1 / 2)

加入书签

萧干彻夜未眠,亲手写下请战书。

他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以平实却极具冲击力的文字,细细描绘胡杨林的惨状:“沙砾染血,胡杨泣泪,四百余具尸体堆叠如丘,蜀锦裹尸,茶叶浸血,琉璃碎骨……”

笔锋一转,直指西州回鹘的傲慢:“臣遣使问责,反遭辱骂,国主沉湎享乐,可敦哈屯把持朝政,视天朝威严如无物!”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特意附上幸存者的证词与从胡杨林带回的染血丝绸,在奏请书中写道:“西域乃丝路咽喉,回鹘如此跋扈,若不征伐,诸国必群起效仿,他日丝路断绝,国之利源尽失!臣愿率麾下铁骑,讨伐蛮夷,为商队复仇,为大乾拓土,虽马革裹尸,亦在所不辞!”

次日清晨,快马带着请战书与证物直奔洛阳。

洛阳乾阳殿的晨光透过盘龙柱,在萧干的奏疏上投下斑驳的阴影。

姜齐指尖划过“为商队复仇”的字句,嘴角勾起的冷笑带着洞悉一切的锐利。

军情司早已经把萧干的那些计划呈到了姜齐的面前。

姜齐对着密奏和萧干的奏折,冷哼一声。

“萧干的算盘打得倒精。”

内侍躬身递上北疆军报,姜齐扫过“萧干已暗中点兵”的记载,眼神更冷。

“野心不小,可惜太过急躁,做的有些糙了!”他提笔蘸墨,在诏书上写下申饬之语:“擅遣使者问责邻国,挑起边衅,罔顾邦交之道,着令深刻自省!”

墨迹未干,笔锋却陡然一转,在诏书末尾添上任命:“命耶律大石、萧干、折可大分领诸军,共讨西州回鹘,一切方略需三帅合议,不得专断。”

放下朱笔时,姜齐望着西域方向,眼底闪过一丝了然。

这道诏书看似矛盾,实则藏着三重深意。

申饬萧干是打压其气焰,防止其贪功冒进。

任命三帅是拆分兵权,避免集军权于一身的祸乱。

而合议之规,更是将战场指挥权的制衡落到实处。

乾阳殿的御案上,姜齐铺开西域舆图,指尖在高昌、伊州、焉耆三地依次点过,三位将领的身影在他脑中逐渐清晰,这绝非随意拼凑的组合,而是参照唐灭东突厥“多路协同、各司其职”的战略逻辑精心设计的棋局。

耶律大石,乃是知彼知己的活地图。

这位曾受西州回鹘王毕勒哥援助的契丹贵族,对西域的了解堪称无人能及。

他不仅熟悉塔里木河沿岸的绿洲分布、天山隘口的通行时机,更清楚西州回鹘内部的致命裂痕,国主沉溺享乐,权臣哈屯与伊州守将阿斯兰矛盾尖锐,附属的末蛮、样磨等部落早已离心离德。

姜齐任命他为副帅,正是要借其情报优势,像唐初李靖利用突厥内部分裂那样,精准打击西州回鹘的软肋。

萧干,乃是冲锋陷阵的尖刀。

其麾下的契丹铁骑以冲击力凶悍闻名,擅长在戈壁草原上进行快速奔袭。

姜齐深知萧干急于立功,便让他执掌前锋,既能用其勇猛撕开敌军防线,又能借战事消耗其部族兵实力,可谓以功制人。

折可大,稳坐中军的定海神针。

作为宿将,折可大历经大小数十战,沉稳持重。

他既非契丹旧部,与西域亦无渊源,是三人中唯一绝对忠于朝廷的力量。

姜齐让他统领主力,兼管粮草后勤,正是效仿唐太宗以李靖为帅、李积为辅的制衡之道,确保大军始终在朝廷掌控之中,避免出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局面。

“三人同掌兵权,却各有侧重;相互掣肘,却目标一致。”姜齐轻抚舆图,心中已有定论。

耶律大石的情报、萧干的战力、折可大的忠诚,三者结合便是无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