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神位(1 / 2)

加入书签

张诚对救灾的速度并不满意,两支军队都没有第一时间把抢救灾民作为第一任务,而是各怀鬼胎。死伤的规模也过大,堤坝修复的进度并不理想,华北平原退水速度太慢。

这是张诚责备古人了。

把抢救灾民作为第一任务的部队,古往今来就那么一支。

百分之一二的死伤,在大型洪灾里也算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大河决口死亡超过20%的,历史上也比比皆是。

而水利设施修复速度……

就这么说吧,汉武帝时期的瓠子口决堤,堤坝修复花了23年才完成。而在梁二的指挥下,也只不过花了几天时间,实现了汛期堵住决口的伟大壮举。

在濮阳的这次救灾,已经是典范了。黄河大船千里驰驱,在溃堤北岸就地取泥装入沙袋,在决口处下钢筋柱拦截、沉船筑堤——除了没有把大卡车整车连石头一起从堤顶冲下去,除了没有大秦猛士手挽手拦水护堤,中华之人所能做的一切事情,这支救援队伍已经都做了。

张诚亲身潜水这件事,也给了整个救援队伍一种独特的影响——一种鼓励,一种压力。

大秦最尊贵的侯爷张诚,为了救民水火,舍身去潜水补堤。在华北地区,张诚已经被民间传说成天上水神下凡一样的人物了。“巩侯”在华北,堪比李冰在蜀中一样。

这让张诚也哭笑不得。

很多水退去的田间地头,都会用很简单的几块木板搭建一个小小的屋子样的一个神龛,神龛里一般会放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巩侯张公讳诚神位”。乡民路过的时候,总要在神位前恭恭敬敬的鞠上一躬。身上有吃食的时候,哪怕捏一粒米,也会恭恭敬敬的摆在神位前。身上连一粒米都没有的农人,也会从路旁摘一根草,恭恭敬敬的供奉在神位前。

古人是讲究避讳,不能直呼人名的。神位上写着“张公讳诚”,乡民自觉的就避讳了这个诚字,赌咒发誓的时候都不说自己诚心诚意,而是改口说自己真心真意。

听到这个说法,张诚更是哭笑不得,还专门写了一份奏折,先是请罪,说民间乱立生祠这不是臣下本意,臣下并不知情,又请皇帝下诏令天下不得为张诚立生祠,所有生祠一律废弃。

皇帝看了也是苦笑。

民间信仰,是民间的事情,这些事情朝廷都不太方便插手,被人家供在神龛里,还不是因为你张诚玩的太大,哪有千金之躯潜到水下去救灾的?然后还让你三下五除二把这事儿干成了。你这一手,可不是对黄河下游的百万人民有大恩大德?人家要把你放到牌位里,也都合情合理。

扶苏对这种情况表示理解。但是皇帝也很清楚,在民间声望过高,对臣下也并不是什么好事,而被捧上神坛,后患也很多。不过皇帝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是回了个电报,说你的烦恼朕理解,但是无能为力。你要是自己有办法就自己处理一下,你要是实在没办法,我就下旨让奉常专门给你封个神,直接给你转正,现在就把你配享太庙算球!反正按照护国之功、富国之功、发展科技拓土开疆之功,你们夫妇早晚也都得被挂到太庙里——我是说挂画像,不是说挂人头啊,巩侯你不要胡思乱想。

这份半开玩笑半真心的电报,让张诚再次哭笑不得,心道扶苏你都奔五十岁的人了,怎么还这么儿戏呢?

思前想后,张诚最后还是找到了一个办法。

张诚编辑了一篇科普小文,详细阐述了自己当初潜水连接钢筋柱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说清楚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很清楚建筑师梁二教授的钢筋柱的用途和连接起来的需要。自己率先下潜,是为了摸索一下水下作业的方法,缩短工匠摸索的时间。而自己能下潜,是因为手边有便于水下作业的护目镜、呼吸管、牵引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