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不影响(2/3)(2 / 3)

加入书签

    从剧作的角度来说,市民喜剧应该是静态以及保守的,就是开始的平静都会被一个突发事件打破,而结尾又会回到解决,回到最初开始的平衡。

    这类喜剧里面,人物是不需要成长的,不要从教训中吸取经验,还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样单纯简化的人物,才能获得最高的辨识度,从而保证剧情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但《顽主》《我爱我家》和冯导的追求,都不止于让观众笑而已。

    它们都足够的复杂,这种复杂是深谙于古老中国文人智慧的点到为止,微言大义。

    但这也是他的电影走不出去的最大原因——老外看不懂!”

    “另外,冯导大概是看不起喜剧的,这也造成了他在真正的大众狂欢时代迅速地失去了观众。”

    “我很佩服冯导,他的厉害之处,并非导演水准有多高,实际还真不高,而是“二满”跷跷板的平衡术最拿手,所谓二满,就是老百姓满意,老干部满意…张艺某导演就差了点,比如他当年拍《活着》就玩脱了,度量衡就没拿捏精准,差点闪了老腰,毕竟技输一筹。”

    (那你为什么觉得《我不是潘金莲》进不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

    “我对冯导的水准很信任啊!他就是不行!他本身并不具备高超的电影表达能力…”顿了顿,沈言补充一句:“他要表达的东西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而且…作为导演,他并没有自己的独树一帜的视觉标签…”

    ……

    沈言还算克制,没有自己骂…

    其实,吟诗小达人跟冯导一样,他们所要从电影中表达的东西却远远落后于现在的主流观众了。

    他们也隐约能感觉到,所以,开始说教,因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还停滞在2000年,而现在时代变了。

    自古就讲究文以载道,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艺术,艺术作品的表达思想也是艺术,很可惜这帮曾经的大导演们的表达思想陈腐不堪,既脱离当前的主流文化,又自以为高高在上不去关注小人物的故事曲折和个体的精神探索。

    从导演角度来讲,冯晓刚最大的问题就是才气不足!

    电影的叙事节奏比较割裂,很像是多个短片的拼凑,缺少整体感,有点电视剧加长版和精选集的味道,《甲方乙方》也就算了,就当是小品合集…

    而且那个时候他刚拍电影不久!

    《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也给人一种前后两部短片组合的味道。

    想拍个《1942》严肃题材,却又一路惨惨惨一直到片尾,煽情过重过犹不及,节奏和重心都失控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