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o2章 密切关注随时汇报(2 / 3)

加入书签

,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段被压抑的愤怒。

小萤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她的心里充满了使命感。

抄完名字,她小心翼翼地把名单贴进新一期《火前记忆录》手抄本。

手抄本很粗糙,纸张泛黄,字迹歪歪扭扭,但每一页都充满了生命力。

她合上手抄本,抬头望向远方。

夜空深邃,星光闪烁,像是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她。

“火种不灭……”

她喃喃自语,声音坚定而充满希望。

林昭接到维稳办的通知,说要对“火角”

项目做二次评估。

他的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次评估肯定来者不善。

“火角”

项目是他在社区里搞的一个试点,目的是鼓励居民分享自己的故事,传递记忆的火种。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项目竟然引起了维稳办的注意。

为了迎接这次评估,林昭提前走访了三个试点,现居民们自地将“火角”

延伸到了菜市场摊位、快递驿站甚至流动餐车。

“林主任,你看,这是我在菜市场‘火角’写下的,我年轻时候当过兵,打过仗,这些事我一直没跟人说过,写出来心里舒服多了。”

一个卖菜的老大爷拉着林昭的手,激动地说。

“林主任,我在快递驿站‘火角’看到了好多感人的故事,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默默奉献的人啊。”

一个年轻的快递员说道。

林昭看着这些自涌现的“火角”

,心里充满了感动。

他知道,这些都是火种的力量,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他在记录本上画了一张“非正式火角分布图”

,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个“火角”

的位置,像一张张闪烁的星图。

评估当天,李哲带着一队人马前来,气势汹汹。

“林昭,我们要查看所有留言内容,并登记作者信息。”

李哲面无表情地说。

林昭没有说话,只是递上一本装订好的册子。

册子很厚,里面全是匿名投稿的复印件,每一页都附有社区工作者的手写反馈。

“读完哭了”

“原来隔壁王婶的儿子也是退伍兵”

“我明天想来讲讲我爸的事”

李哲一页页地翻看着,脸色越来越阴沉。

他翻到最后一页,是一幅儿童涂鸦:一个穿着制服的人弯腰捡起地上的纸条。

李哲沉默良久,收起原定的整改意见单,只在报告末尾写下:“建议纳入民生服务基础配置。”

陈小满在医院值班时,遇到一位拒绝治疗的老年患者——赵伯,肺癌晚期,子女在外打工。

赵伯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不愿说话,也不看任何宣传册。

他似乎已经放弃了希望。

陈小满想尽办法,想打开他的心扉,但都无济于事。

她想起母亲录音里说过:“疼痛闭嘴的时候,心已经先死了。”

于是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在病历本背面写道:“我妈妈走之前,最怕被人忘记她说过的话。”

然后推给老人。

赵伯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眼睛里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我老婆……死在非典那年,医院不让家属进……我想说给她听的话,一直憋到现在。”

他终于开口,声音嘶哑而颤抖。

那一夜,陈小满帮他录下一段语音,放进医院刚设立的“声音档案柜”

第二天清晨,护士说,他第一次主动吃了早餐。

周晚舟受邀参加一场社区心理讲座,主题是“如何面对集体遗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