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锋芒毕露(1 / 2)
【备注:我前面把名字写错了,不是陆文卿,是沐云衡参加的。
已经修改,过两天这句话会删除。
】
古代讲究“士农工商”
的社会等级,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王朝的生存、稳定与统治秩序。
其中,农业被视为国之根本,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只有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编入户籍,才能精准掌握人口与土地状况,确保赋税能够稳定、持续地征收。
而流动人口则难以监管,赋税也无从落地。
这正是朝廷压制工商业的重要考量之一。
工商业一旦展壮大,往往容易积聚大量财富与社会影响力,这在皇权眼中则是一种潜在威胁。
因此,历代王朝对掌握关键技艺的民间工匠多有防备,倾向将其纳入官营体系严密控制,只为朝廷所用。
毕竟,皇权讲究的是“稳”
——社会安定、政治长治久安,才是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体制逻辑下,工商业注定被长期压制。
正因如此,林向安鼓励展工商业、提倡技艺实学的言论,自然有悖于传统主流观念。
老太史听后,心中颇有不适,甚至觉得此子言之荒谬。
他一生着书修典,深信儒家正道。
在他眼中,工匠所习多为“奇技淫巧”
,即便精妙,也多属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更与正统学术背道而驰。
而商业更被视作逐利之途,商人本质上贪婪、狡诈,不足为信。
在他看来,唯有寒窗苦读、考中进士、辅佐朝廷,才称得上君子正途。
但看着台下掌声连绵不绝,久久不息,他脸上面无表情。
相较之下,隐藏于茶客中的三位致仕官员,有两位出身吏部与工部,经历过实务运作,对林向安的言论却颇为认同。
在这两人看来,与前三位士子策论相比,这一席话才真正落地,讲的是如何务治国。
不过他们给四位点评的话语,是写在纸上的,措辞都非常委婉,几乎用的建议式的点评。
比方说:此策甚好,然需虑及这样的话语。
即便是老太史对于林向安的言论不太赞同,但也没有明显批评。
他对李岩评价颇好,其次是沐云衡,对林向安和张骏并没有多说。
本来这种场合,也不是正式场合,没必要得罪人。
点评完了之后,在茶馆这边清点四人书签时,掌柜这边私下就收到了四人的真实评价。
用甲等,乙等来评分,给了四个人最真实的评价。
其中,李岩因思路稳健、条理清晰,获得极高评价。
获得了三个甲等,一个乙等。
而林向安以创新见识、务实语言打动在场民意,也赢得出身评委的认可。
评议最终结果,李岩与林向安分数打平。
亦是获得了三个甲等,一个乙等,位列并。
稍逊一筹的是沐云衡,其表达稍微空泛。
获得两个甲等,两个乙等。
至于张骏,虽气势逼人,思路亦清晰,但多凭热血言志,实操落地一项略显单薄,获得一个甲等,三个乙等,评分居末。
鉴于林向安和李岩,评分相同的情况下,就要看本次策论另增设“赠书签”
机制。
毫无疑问,林向安名下的书签数量,早已遥遥领先。
掌柜见此,笑吟吟地将结果公布:
“策论并二人,李公子和林公子。
然以众人所赠书签为凭,得票最多者,是林公子。
这第三局最终获胜者,是林公子。”
话音落下,茶楼内掌声再度轰然响起。
不少茶客喜形于色,纷纷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