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荷兰当遵守大同社制定的东方秩序(1 / 4)
第383章,荷兰当遵守大同社制定的东方秩序
大同十一年(1635年)七月四日,黄河大堤。
烈阳高照,晴空当中飘著朵朵白云,时不时有微风袭来,让人感觉到一阵舒適。
河堤上,无数穿著统一灰色短褂的民夫在监工和技术员的指挥下,正挥汗如雨地加固堤防、疏通河道。號子声、夯土声、水流声交织在一起。
“嘟嘟嘟!所有人休息一刻钟。”
所有民夫放好工具,走到凉棚当中休息,大家擦拭身体上的汗,找到自己的水壶,大口喝水以消暑。
而就在这个时候管理这段河堤的技术员王芬拿著一份辽东农报导给眾人读报,本来在休息的农户看到王芬一来也是精神一振。
辽东农报听名字也知道是和辽东有关的报纸,最开始是孙可望希望宣传辽东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物產富饶,以吸引中原的农户去屯垦弄的报纸。
徐晨给孙可望出了个主意,多在报纸上报导一些有关辽东的奇闻异事和冒险故事,什么哪个村组织打猎,打到一只老虎卖了上百两银子,每人分了好几两,又或者是猎到一头熊,然后这些猎户发家致富的故事。
还有一些什么关於辽东总兵李成梁宝藏的故事,弄个许多探险小队发现宝藏这里的故事,徐晨甚至专门抽空写了一个《人参娃》的短篇故事。
果然这些冒险故事吸引了一大批农户,大家都当奇闻故事来听,通过这些故事让中原的农户对辽东有所了解,了解了辽东的地广人稀,各种珍贵的特產,还有各种辽东的冒险故事。工地的农户辛苦之余,喜欢听这些冒险的故事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不过这次读报重点的內容是这次辽东的夏收有关,当地的粮食收成亩產一石半,因为辽东荒地免除三年的税赋,今年夏收平均每户赚二十两银子。
“夏收就赚20两银子,秋收那还不得赚30两,地主家一年也赚不到50两银子。”现场的农户有点不敢相信。
虽然大家都分了土地,没了地祖,税收也减少了,但中原人口多,一户农户二十几亩地,人口稠密的村庄甚至只有十几亩地。加上这些年旱灾,蝗灾不断。
大家虽然不至於饿死,但想吃个饱饭还是很艰难,一年下来缩衣节食,也就能赚个几两银子,给家人扯几尺布,购买几件农具,给娃购买一点笔墨纸砚。
所以他们很难相信,在辽东这样的蛮荒之地,当地农户赚的银子居然比他们多10倍,这不相当於去了辽东就能做地主,这怎么可能,即便是辽东有土地,但垦荒费的钱財和精力可不少,怎么可能会赚这么多
王芬道:“这在辽东赚的都算少的,那些辽东原本的军户,他们每户分了100亩田地,而且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批过去的人,得到的田地都是最肥沃的,而且因为靠近水源不怕旱灾,人家一年下来能赚七八十两银子,家家户户都有耕牛,建起了砖房,粮食都堆满了屋子,辽东原本军户现在家家都吃大白面馒头。”
“怎么可能,辽东再大也不可能给每户分100亩土地。”现场的农户有点不敢相信,辽东的军户顿顿能吃白面馒头。
“王技工,你当我们没有开过荒吗,开垦出一两亩土地都能把人给累死,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赚到钱”
王芬道:“怎么不能,辽东虽然荒芜,但不代表没有熟地,辽东原本有五六百万人口,现在只剩下不到50万,去了辽东就相当於一个人就得到了以前10个人的土地。
去年移民的农户去了就能分50亩熟地,50亩荒地,今年他们收入都算少的,等把那些荒地全部开垦出来,他们也会和那些军户一样,一年赚个七八十两银子,顿顿吃上大白面馒头。”
“你们要抓紧,今年去辽东只有3万户的名额,现在已经有两万户报名了,只剩下不到1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