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江北賑灾,江南党爭(2 / 4)
间,孟津第一农场几乎每天都能提供一千八九百只鸡鸭苗。其他的农场也是每日能提供几百上千只鸡鸭苗,抗旱会不断用马车把这些鸡鸭苗运输到千家万户当中。
托去年那场蝗灾的“福”,大同社下属的农场,鸡鸭鹅等家禽產量提升了好几倍。
去年蝗灾肆虐时,大同社也发了一些家禽给百姓,当地百姓捨不得自己吃,而是养著,母鸡下蛋用来购买日常用品,公鸡则留在紧急的时候换钱,现在它们成为了灭蝗的好帮手,再加上北直隶、江淮地区,也每日上万的数量支援家禽到黄河一线。
这些家禽成为了灭蝗虫的主力军。百姓们把滩涂地翻耕起来。鸡鸭们跟在人的后面,欢快地奔跑著,寻找著藏在泥土里的蝗虫卵和幼虫,將这些高蛋白的食物一一吞噬乾净。
加上现在小冰河时期,即便是4月,温度依旧比较低,不利於蝗虫孵化,所以蝗虫还未大范围爆发。
但等五月蝗虫大爆发时,大同社早已经做好了百万的家禽大军,在蝗虫爆发时把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孟津。新乡,王家村。
王兴推著一辆独轮车,运著几款鸡鸭苗进入村子道:“乡亲们,朝廷给大家发家禽了,每户领5只鸡苗鸭苗啊!大家一定要做好標记,可別混啦,更不能养死了。咱想要灭蝗虫,全指望这些小东西啦!”王兴的声音在寂静的村道上迴荡。
听到有东西可领,原本在家中忙碌的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像潮水一般围了上来。
王兴看著围上来的村民,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一本册子和一支毛笔,大声说道:“大家排好队啊,领了鸡鸭的,都要在这上面签字按手印。”
很快,一支长长的队伍在王家村道上排了起来。村民们井然有序地一个接一个领取鸡鸭苗,脸上洋溢著笑容。
在队伍的一旁,金圣叹兴致勃勃地看著这一幕,忍不住感慨道:“急民之所急,这才是一个朝廷应该做的事情啊!为百姓服务,没有大胸怀能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吗”
黄宗羲则拿著一本破旧的《蝗虫经》,正认真地翻阅著讚嘆:“蝗虫肆虐中原几千年,却从未有人像这位朱先生一样,把蝗虫研究得如此透彻。尤其是这一次提前警报蝗虫灾害,真可谓是功德无量啊!”
任大任也在一旁点头附和:“这两天已经有零星的蝗虫出现了,但它们数量极其稀少,看来这次的蝗灾应该是被限制住了。”
黄宗羲合上书,认真地分析道:“按这本《蝗虫经》的说法,適合蝗虫孵化的温度是25度到35度之间。现在的温度太低了,孵化出来的蝗虫没多少。不过,要等5月才能真正看出这次蝗灾有没有被彻底限制住。”
大同社已经有温度计,並且按照后世的方法制定了0-100度的温度標准,所以黄宗羲他们也知道温度的概念。
金圣叹听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南明的朝廷,冷哼一声道:“看看中原的百姓为了抗击蝗灾了这么大的力气,大同社更是调动了整个北方的人力物力抗击蝗灾,大明200多年,有做过这样为百姓著想的事情吗侯恂这些人,只知道蝇营狗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黄宗羲和任大任听到这话,也是深深的嘆了口气,心中满是无奈和悲哀。
南明朝廷成立之初就先天不足,前期在大同社的压迫下,他们还能团结在一起,但这两年北方旱灾,蝗灾频发,江南上下都认为大同社短时间內没办法南下,爭斗开始变得激烈起来了。
去年七月,荷兰人不宣而战,派出8艘战舰,对刚刚追剿刘香回到厦门没有戒备的郑芝龙部和明朝官兵发动突袭。击沉、烧毁和弄沉港內郑芝龙和明朝官兵的二十几艘战船。
大明厦门官员在驻军遭到荷兰人痛击后,採取息事寧人態度,找人与荷兰人疏通,表示愿意通知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