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联姻与政治觉悟(2 / 5)
,铁路的修建成本太过高昂,大同社暂时修不起,目前只有肤施钢铁厂附近修理了几十里联通铁矿和煤矿的铁包木轨。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在持续进行,延安府十六县都在进行老旧城区改造。
最后就是公路建设了,这个时代的土路徐晨根本看不上眼,而想要修建水泥马路,成本又高得让大同都督府难以承受。同时,水泥的產能勉强只能维持建筑建造的需求,根本无法奢侈地用於铺设水泥道路。
但后世的沥青马路却给了徐晨新的思路。由於都督府拥有永平寨和延川两个石油基地,煤油数量大卖,一直供不应求,但残存下来的沥青则非常难以处理,徐晨就想到了后世铺沥青马路。而让他意外的是,铺设沥青马路的成本居然比水泥马路要低得多,更多的成本集中在人力和碎石方面。而偏偏现在的大同社並不缺人力,所以徐晨乾脆决定上马沥青马路的建设项目。
很快,姜老太爷就明白了什么叫以商养路。他们在这沥青马路上走了没几里路,就看到一个关卡嚞立在前方。关卡的工作人员走上前来,面无表情地说道:“私人马车100文钱,马二十文钱,你们一共要交320文钱。”
姜老太爷听后,一时语塞,原来就这样以商养路,心中暗自感嘆这沥青马路背后的运营模式还真是別具一格。
刘宗敏解释道:“在大明朝,修路都是农夫免费修的,但使用的却是商贾,这样权利和义务是不平等的。”
“而我们大同社,没有役,修路的都是工匠,不管修路的材料还是人工都要钱如果不建收费站的话根本修不起路,现在这多公平,谁受益谁出钱。”
大同社內部的政策都有详细的说明,下发给各个社员,这既是为了凝聚共识,也是一种政治教育,提升社员的內部政治觉悟。
姜让道:“费用如此高昂,只怕没有商队愿意走吧。”
刘宗敏摇头道:“恰恰相反,这段到肤施的沥青马路商队最愿意走,走这条路能节省一半的时间,比起过路费相对能节省更多的钱。”
而路上的情况也的確像刘宗敏说的一样,这条沥青马路上不时有商队越过他们。
姜太公在马车上坐了一段路程之后,很快就觉得这钱得物有所值。马车行驶得极为平稳,感觉不到一点顛簸,姜太公甚至能安稳地坐在马车上看报纸。
在大同社的范围內,报纸行业异常发达,大大小小的报社有几十家之多。这些报纸各有特色,像《大同社报》,主要用於宣传大同社的政治理念,让民眾了解大同社的政策和发展方向。
还有《米脂报》《肤施报》等地方小报,它们聚焦本地的奇闻趣事、民生动態,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此外,还有一些另闢蹊径的报纸,会详细报导地方物价的波动情况,介绍各种新式机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讲述那些新作坊主依靠努力和技术发家致富的故事,这类新闻吸引了不少读者。在这个乱世之中,军事动向备受关注,所以也有专门讲军事的报纸,比如姜太公手中的《军武报》。
姜太公翻开《军武报》,一篇关於朝廷平定奢安之乱始末的文章映入眼帘。文章介绍详实、论据充分,將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即便是普通百姓也能轻鬆读懂。还有关於辽东黄台吉登基始末的报导,以及对西南乱局和辽东虏情的深入讲解,颇有几分民间“up主”深入剖析热点事件的態势。姜太公看得入神,
不知不觉就看了三版报纸。
在沥青马路上行驶的確非常,原本他们预估还有两天的路程,现在一日就走完了。
刘宗敏的声音从车外传来:“岳父,肤施城到了。”
姜太公放下报纸,缓缓下了马车,眼前的景象让他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是肤施城”
只见大道两旁嘉立著一栋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