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风云突变,关中农民起义(2 / 6)

加入书签

通州府,通州府沦陷,这一消息如同惊雷,震动了整个关中,整个北方,也震动了大明朝廷,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

此时的大同社还没有正式举起起义的大旗,他们表面上依旧在为朝廷缴纳粮餉,甚至米脂县以及延安知府都在有意无意地为大同社隱瞒一些情况。所以在朝廷看来,米脂依旧稳稳地掌控在大明的统治之下。

然而,澄城的农民起义却是实实在在的造反行动,知县被杀,府城被占,这是公然向朝廷权威发起挑战,大明朝廷当即命令榆林总兵杜文焕围剿通州府的农民起义军。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榆林卫总兵杜文焕无奈之下,只能紧急调整部署,將原本计划用来对付大同社的钱粮,转而投入到对付澄城的农民起义军上。

同时,他火速调集龙州堡、镇罗堡、清平堡、威武堡、靖边堡等地的两万边军,前往围剿张三领导的起义军,至此,榆林卫对大同社的围剿无疾而终。

榆林卫暂时无法对大同社发动进攻,这给了大同社绝佳的扩张时机,大同社开始有条不紊地拓展自己的地盘。

关中地区遭受乾旱的侵袭太久,朝廷不但没有出台任何有效的救助措施来帮助当地农户,反而变本加厉,不断加重税负,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当地百姓为了寻求生机,纷纷寻找出路。跟著张三造反,是一部分人选择的道路。

而另一条相对较为稳妥、没那么危险的路,则是加入抗旱会,只要缴纳5升粮食,抗旱会下属的打井队伍就会来到农户的田地里,帮忙打井,以此来缓解乾旱对庄稼的影响。

尤其是米脂均田的消息,如同颶风一般,在周边郡县不断传播开来。

抗旱会积极组织农户,对抗士绅大族,推行均田地的举措,同时带领大家修筑水坝、

疏浚水渠,这些都是关中农户需要的措施。

明明米脂和周边地区一样,都在遭受乾旱的肆虐,但米脂的粮食不但没有减產,反而有了少许的增长。特別是在没有了大户的过度盘剥之后,农户们获得的粮食收益比以往更多。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抗旱会就像一场迅猛的风暴,以惊人的速度在四周蔓延开来。

三月时,整个绥德州下属的各村、各镇便全部加入了抗旱会。到了四月、五月,盐川、安定县、葭州,甚至於山西行省的临县,各村各乡的农户也纷纷踊跃加入抗旱会。

短短半年时间,抗旱会的地盘急剧扩张,增长了整整三倍有余,其下属人口也从原本的3万迅速增加到十五万,足足增长了五倍。

地盘增加,纺织业在依旧赚钱的情况下,又有了利润更高的军工这根支柱,大同社治下的手工业规模如同吹气球般膨胀,各行各业都在招揽学徒,来到米脂的流民瞬间会被吸纳进这个体系当中,成为了新智生產力上的一颗螺丝钉。

到了八月之后,天启帝驾崩,整个大明朝廷都陷入瘫痪当中,更加没有人去理会大同社了,大同社更是野蛮生长,肆无忌惮的扩张,延安府附近都开始出现了抗旱会的身影。

可以说,天启七年对於大同社而言,形势一片大好,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月十六日。

米脂秋收刚刚结束,冬小麦刚刚种下,张献忠却传来了一个令人忧心的坏消息。

归德堡守备尤世辛和响水堡守备李国奇,二人暗中囤积粮草,招募了四千军队,有进攻河鱼堡的打算。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徐晨当机立断,立刻召集了大同社所有的高层,共同商討如何迎敌。

刘永满脸疑惑地问道:“现在榆林总兵正在全力围剿张三的起义军,分兵作战向来是兵家大忌,为什么李国奇他们两人要在这个时候出兵进攻我们呢”

有了大同社的支持,张三的农民起义军虽然还做不到和榆林卫边军正面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