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新的水利工程与皇帝也饿当差的兵(2 / 4)
一事事皆与大同社针锋相对。大同社倡导减租,《重民报》便鼓吹减税;大同社带领农户大兴水利,《重民报》便在报上撰文痛斥大同社滥用民力,劳民伤財。
这段时日,双方围绕这些议题,你来我往,论战不休。
彼时,徐晨正带领一眾农户积极开展屯垦事宜,同时著力修建小型水利设施。为求將此事做好,徐晨不断从脑海中的诸多理论知识里探寻良策,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然而,隨著实践的深入,徐晨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仅靠这些小型水利设施,
想要改善米脂的农耕条件、提升粮食產能以抵御旱灾,无异於杯水车薪。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佳之法乃是修筑一个贯穿全县的大型水利设施。
米脂之地,典型的陕北千沟万壑地貌,大部分区域地势复杂,实在不具备修建水利设施的条件。
但无定河一线却是个例外,此处有一条狭长的盆地,其间土地肥沃,堪称米脂最为膏之地。可令人惋惜的是,当地水利设施极度遗乏,农户们大多只能仰仗上天恩赐,靠天吃饭,这片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就这样在岁月中被白白荒废。
徐晨心中遂有了一个宏伟的设想:在无定河两岸修筑两条主水渠,让其贯穿米脂最肥沃的这片土地。如此一来,无定河两岸的十方亩良田皆可变为水浇地。
届时,农户们无需再像往昔那般辛苦打水浇灌,只需轻轻打开水闸,清澈的无定河水便能潺潺流入自家田地。徐晨经过仔细测算,若此水利设施能够顺利建成,每年可为米脂县增產十万石粮食,这无疑將极大地改善当地的粮食状况。
当然,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著实不菲。经徐晨精心核算,大约需要两万青壮劳力,且需投入三年的农閒时间。工程建设期间,不仅需要大量的铁製农具、砖头、水泥等物资,单是两万青壮劳力所需的口粮,便高达二十四万石。依照当下米脂的粮食价格估算,整个工程的耗费大致在十五万两至二十万两白银之间。
徐晨细细审视自己统计出来的造价明细,这么便宜的价格就可以改善米脂的农田水利设施,此工程大可以做。
大同社向来奉行宣传先行之策略。徐晨当即便命人將米脂的水渠工程详细绘製成图,连同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各项明细,一同刊登在《大同报》上。
同时,他还在报上发出诚挚呼吁,期望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改造自己的家园,共同將米脂打造成塞北的富饶粮仓。
此水利工程的消息一经传出,在整个米脂县掀起了轩然大波。然而,大多数人对此却之以鼻,嘲讽徐晨的想法简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要知道,米脂去年向国库上缴的小麦不过两千石,折算下来价值一千六百两银子。而徐晨规划的这项工程,所需费用竟相当於米脂上百年的税收总和。
即便对於大明王朝而言,二十万两银子亦是一笔不容小的巨额款项,这笔钱若是投入到辽东战场或是西南战场,远比留在米脂修建这所谓的水渠更具实际意义和价值。
《重民报》更是抓住这一机会,对徐晨冷嘲热讽,將其描绘成妄图施行秦朝那般暴政、肆意滥用民力的狂徒。
大同报社,会议室,留在米脂的大同社成员全部匯聚於此。
李文兵拿出一份文件道:“大同社会议已经表决通过了修米脂水渠的计划,
今年秋收之后就开始动工,力爭三年內把水渠完成,把米脂建成塞北粮仓。”
现场大同社成员纷纷鼓掌,这些都是米脂本土的自耕农,这样可以造福自己家乡的事情他们当然欢迎。
但蒋乡泉担忧道:“这条水渠需要20万两银子,即便大同工业区赚钱,但某还是担心只靠我们大同社一家难以承担如此重的工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