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烈火烹油与朱由检的烦恼(1 / 6)

加入书签

    大同历三十年(公元1652年)6月3日,京城,民生报馆。

    春日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弥漫着油墨和纸张气味的报馆编辑室内。这里一片繁忙景象,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工坊。

    记者们或带着助手匆匆出门,奔赴各个新闻现场,或伏案疾书将采访所得编织成文,排版工人在字架前穿梭,挑选铅字,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整个报社显得忙忙碌碌。

    主编朱由检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审阅着下属提交的各类文书。其中有申请采购新式高速滚筒印刷机的报告,声称能极大提升报纸印刷效率和清晰度,还有记者申请配备照相机的请款单,理由是“能更真实、直观地记录民生百态,尤其适合野外采风和突发事件报道”。

    这两年,《民生报》可谓踩在了时代发展的浪尖上,迎来了一波爆发式增长。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那远在新大陆的长子朱慈良。朱慈良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不仅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一篇篇详实的游记,更用那台珍贵的照相机,拍下了大量珍贵照片。

    望汉城拔地而起的崭新建筑、金矿银矿里劳作的矿工、茫茫荒野上建立的屯垦堡垒、神情各异的土著居民、

    朱由检把自己儿子的文章和那些照片刊登的民生报上,当那些清晰的黑白照片首次刊登在报纸上时,在京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尽管大同社宣传新大陆已逾十年,但文字描述的想象空间,远不及照片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直接和震撼。人们第一次如此“真实”地看到了万里之外的异域风貌,感受到了开拓的艰辛与残酷。

    《民生报》因此声名鹊起,从一家主要覆盖京城的地方性报纸,一跃成为影响力辐射整个北方的知名大报,发行量和广告收入连翻数倍。即便后来其他报社纷纷效仿,也为记者配备相机,甚至派遣人员前往海外。

    但这个时候朱慈良又把西班牙的情况刊登出来,西班牙的港口城市,前线的战况,让一个城市灭绝一大半人口的黑死病,各种让人不忍直视的照片,直观的让民朝的百姓看到了鼠疫的恐怖之处。

    不少心上的百姓纷纷捐款捐物到民生报,朱由检把这些物资又送到大同社,由他们送到西班牙,战地记者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民朝,其他报社纷纷痛心疾首,又让民生报吃了第一个螃蟹。

    于是他们也纷纷派遣自己的记者去西班牙,去前线,但这些人还在路上,半年之内这个第一个螃蟹还只能用民生报来吃。

    对现在的民朝记者而言,照相机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须,一个不带照相机的记者,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

    批准完了新设备的采购之后,朱由检又开始修改自己关于京城物价的调查问卷。

    从大基建开始,民朝的经济火热,到处都是建砖窑厂,水泥厂,面粉厂纺织厂的商贾。大量的新作坊开设吸纳了大量的工匠,现在在京城招个工匠,15元已经是最低标准,低过这个数字,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