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三高产业与全家福(1 / 6)

加入书签

    大同历二十八年(公元1650年)10月25日,京城。

    就在孔晨等代表在京城游玩之时,李岩、傅山、王如金、周天等一行人,正联袂前往墨子学院,拜见徐晨。

    然而,当他们抵达墨子学院之时,却被告知社长并不在此。而是在京郊的高新工业区,声韵商社的实验室里。

    于是,一行人当即调转马车方向,朝着城外新兴的工业区驶去。

    高新工业区规划整齐,道路两旁是绿植树木和绿化带环境清幽,有点花园城市的感觉。

    这一点和到处都是烟囱和弥漫烟囱味的重工业区不同,这里的蒸汽机很少,动力来源改为电力为主,主干道上的几条电线为这个工业区提供的能量。

    声韵商社的招牌还算显眼,尤其是他们仓库外的道路,一辆辆载货马车排着长长的队伍,这一幕让他们有点惊讶,这声韵商社的生意非常好。

    几人来到商社表明身份,项声当即引导他们穿过装配车间。车间内部极其整洁干净,也没有像其他作坊那样的蒸汽轰鸣声音,他们看着在一条传送带上,工匠们在流水线上拼装零件,不到5分钟,一台留声机就组装出来,效率极其高。

    “这就有五十元了?”王如金感感叹道:“在贵州,十几个农户在百亩土地上劳作一年生产的财富,这里只要五分钟。要是我贵州有一个这样的商社那该多好!”

    傅山摇头道:“留声机只有京城,扬州这种大城市才有足够的人购买,真要在贵州建作坊,有几个能买得起?”

    王如金苦笑道:“是我想多了。对贵州来说,最更重要的是修桥筑路。”

    傅山倒是起了招商引资的想法,扬州的富商也喜欢留声机,留声机是独家的买卖,利润更高,效益更好,比建纺织厂,钢铁厂好多了。

    扬州的私人商社极其发达,这就导致江淮行省的官营作坊规模一直难以提升,像钢铁厂,机械厂,火车制造厂,这种重投入,高技术,长周期的重型工业的规模还算可以。

    但像水泥作坊,砖窑作坊,面粉厂,纺织厂这种投入小,见效快,没有技术门槛,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就被私营商社打的节节败退。

    这些作坊要不就是入不敷出,直接被发卖,减少损失,哪怕能扛得住的,利润也极其低,并不能给江淮行省带来多少利润。

    私人商社云集虽然导致扬州的商税极其高,但这笔钱是要和朝廷三七分,只有属于江淮行省的官营作坊,赚的利润才能由扬州行省来自由支配。

    江淮行省和南直隶行省隔着一条长江,底下的官员可以说是相互羡慕对方。

    南直隶官员羡慕江淮官员商税高,公使钱多,日常政务比他们少。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