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5)
学院可以给你们提供一个标准的小型生产车间,再批给你们一千元的生产启动经费。作为交换,学院占股五成。”
李旭一听就急了:“院长,这不公平!我打听过,之前学长的项目,学院都只占三成股,为何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五成了?”
姜云龙看着他们笑了笑道:“正是因为我看好你们的留声机,认为它潜力巨大,学院要占股多一些,并非与你们争利,而是为了将来这工坊发展壮大,时机成熟时,可以更顺畅地引入官股,纳入官营体系。这是对你们的保护”
一直沉默的夏完淳此时开口道:“院长思虑周全,学生认为此安排甚妥。”
徐绍不满地瞪了他一眼:“叛徒!”随即又看向小约翰,“你怎么说?”
小约翰操着略带口音的汉语,认真道:“我认为校长说得对。学校提供场地和资金,解决了我们最大的困难,只占五成股份,已经很慷慨了。”
徐绍和李旭对视一眼,心里也明白,这确实是目前最优的选择。他们那点抗拒,更多是少年人本能地对“被安排”的反感。但最终四人接受了这个条件。
拿到了启动资金和场地,四人小组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创业生活。上午照常上课、负责电报员培训,下午和晚上则泡在车间里,带领着自愿加入的同学们,手工打造留声机和压制唱片。
墨子学院有上万名学生,其中富裕阶层不在少数。留声机这种新奇玩意儿一经展示,立刻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虽然一台留声机定价高达三十元,一张唱片也要一元,但这笔钱对于这些家境优渥的学生来说并不算什么。仅仅依靠同学间的口耳相传和现场演示,他们就收到了超过五十台的订单。
最初的五十台,依靠核心四人和少量帮手,还能勉强应付。但随着消息扩散到学院之外,通过学生家庭的人脉网络,询问和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到了第二个月,订单量激增到两百多台!
面对巨大的生产压力,徐绍他们不得不正式招募了十名技术过硬、愿意投入时间的同学加入,形成了小有规模的“生产团队”。徐绍等人还成立一个商社,专门经营自己生产的留声机。
大同历二十六年(公元1648年)7月9日。
这一个载入民朝通信史的日子,京城至天津卫的有线电报正式开通运营!
第一条电报从京城发出,抵达天津卫,耗时不到五分钟!消息传出,整个北方商界为之震动。
信息的传递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传递成本却大幅降低,电报收费每个字仅需一角钱,比过去的光报便宜了足足八成!
低廉的价格使得电报不再仅仅是官方和豪商的专利,许多稍微富裕的中产家庭也能偶尔使用。通信市场的潜力被瞬间释放,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开通初期,甚至出现了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