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7)

加入书签

精心绘制的海图上做标注,闻言抬头道:“据《瀛涯胜览》记载,此去西南数千里便是天竺。可惜自郑和之后,再无人循此航线而行。“

    明代海商并非没有西进的野心,而是受限于技术与政策。在宋朝,海商普遍使用“牵星术“导航,通过观测星辰高度判断纬度。

    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因担心民间借天象议论朝政,严禁私人研习天文,导致导航技术严重倒退。数百年来,大明海船只能紧贴海岸航行,依靠地标辨认方向。

    转机发生在大同社执政后。徐晨亲自督办,在沿海各地设立“航海学堂“,聘请西洋传教士和阿拉伯导航员教授星象导航。

    更革命性的是,大同社以京城太和殿为中心,划定了全球经纬度体系。如今每艘大同海船都配备了改良的六分仪、罗盘和精密航海钟。

    “仰角三十二度七分!“导航员用6分仪器,大声报出北辰星的测量数据。助手迅速在一张特制的经纬网格图上标出位置。“根据计算,我船现位于西经二十六度,北纬六度附近。“

    卢象升赞叹道:“有了这经纬之法,航海果然便捷许多。元首设立航海学堂,实乃英明之举。“

    “这些商贾倒是机灵。“李过站在舰桥上,望着远处尾随的商船笑道。

    十日前,舰队在爪哇补给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使团的注意,港口中停泊着十余艘民间商船,当他们的舰队再次向西出发的时候,这些民间的商船也跟在其后。

    元首派遣了一支环球舰队要去西方建立大使馆,并且让这支舰队环球航行一圈,这事情在民朝传开之后,引起了海商群体的轰动。

    这是要打通新世界,开拓新市场,一些头脑灵活的海商纷纷停留在爪哇与巨港两地,等着环球舰队过,而后跟在他们身后开拓新的市场。

    这些海商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随着大同社开海,同时从南到北不断建立造船,在民朝能造海船的船长大大小小有十几个,每年都有上百艘海船制造出来。

    这些海船有一半是作为深海捕鱼船,另一半则是作为海贸的商船,竞争对手多了,竞争压力自然就强了。

    海外的香料,檀木等珍贵的木料,珍珠,珊瑚价格都在肉眼可见的程度下。多数的海贸货物,一年可能就要跌掉一半的价格,以前能赚10万两,结果第二年走了一趟就只能赚5万两。

    这对大部分海商来说不是少赚了5万两,而是亏了5万两,这个时候他们终于有点理解江南士绅,为什么要让朝廷严厉禁海,不把这些竞争对手挡在岸上,海上贸易的钱也不好赚。

    为了生存下去那些大胆的海商跟着大同军的舰队,第一次来到这片陌生的海洋,开拓新的市场

    一艘名叫“福昌号“的商船紧紧跟在舰队后方。船主正是韦富,望着前方大同舰队烦躁道:“怎么还看不到大陆?”

 &n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