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6)

加入书签

读声。

    在教室外,黄宗羲等人听到教室里孙夫子的一番话后,忍不住说道:“大同社管的太多也太密了,难怪大同社总是缺少人才,一个小小的乡村政务居然不比一个县差多少。”

    金圣叹点了点头,解释道:“没有这样的组织能力,大同社又如何抗击这些天灾?要是学大明,皇权不下乡,旱灾、蝗灾、洪灾一来,这里的村民一半都要饿死。”

    任大任皱着眉头道:“但这样一来朝廷的开支会极其巨大,哪怕大同社税收比朝廷高几倍,但也承受不住如此庞大的开支。”

    金圣叹认同地点了点头道:“的确,去年大同社亏空了3000万两,还是靠着整个北方地主士绅的家产才能维持下去。继续按照这个规模亏空下去,要不了10年大同社就会入不敷出。”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但很快又话锋一转,“不过没关系,这不是还有江南吗,打下了江南又可以继续这样发展10年。”

    任大任不满地反驳道:“这不就是暴秦的掠夺模式?江南打下来怎么办?这天下还有比江南更富裕的地区吗?没了富裕的地方掠夺,大同社准备等死?难道大同社只是为了建立一个二十几年的王朝?”

    金圣叹笑着解释道:“元首自然知道这些,所以才努力发展产业。发展20年时间,产业的规模肯定比现在大十几倍,到时候光这些产业的税金,就足够填补空缺了。”

    黄宗羲皱着眉头,继续追问:“要是填补不了怎么办?”

    金圣叹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可以看看,大同5年到8年关中商税增长的速度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忧了。而且元首此时的做法,本身就是为了抗击北方越来越严重的旱灾。减少了官吏开支的确是减少了,但没人组织农户,北方会在一波又一波的灾害当中逐渐瓦解。”

    更不要说元首现在还在推广乡村五项工程,没有足够的官吏,这些政策如何推广下去?

    “乡村五项工程?”黄宗羲惊讶道,这还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每个村有一所蒙学,每个乡有一名赤脚大夫,每十户村民能有一口压水井,每个村能有一支扫盲读报队,每户农户能养一头牛,两头猪。”

    黄宗羲皱眉头道:“这些的确是仁政,但也要量力而为。”

    金圣叹道:“在中原这片地区已经实现了每一个乡村有一所蒙学,赤脚大夫虽然少了一些,但几个村子共用一名还是可以做到,现在大同社正在想办法推广压水井,读报队也可以请夫子帮忙,耕牛也在想办法从大漠购买,大同社在确实的推进自己的政策。钱才真正花在百姓身上,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官吏如果服务百姓数量多了,只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好,最起码现在的北方,农户不组织起来是很难活下去的。”

    仿佛是在呼应金圣叹的说法一般,翌日,县衙的一个文吏带着一个身着长衫的读书人,匆匆来到了王家村。他们的脸上带着焦急和忧虑,带来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