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农村采风(3 / 6)

加入书签

推广教育,金圣叹是极其佩服的,大同社占据北方之后,仍就一步一个脚印,践行他们心中的大同之治。

    均田,让中原几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了幼有所学的目标,现在大同社还在大范围的推动厚生金,向着老有所养的目标推进。

    还有他们在推广赤脚医生的制度,光医学院建了4家,每年能培养几千大夫,并且把大夫推广到乡村,用低价和几乎免费的药物来为农户提供最基础的医疗。

    这就是金圣叹有很多地方不满大同社,依旧建言建策的原因,因为大同社真是在一步一步向着大同之治的目标前进。

    其实这些制度并不是大同社首创,在大明也有,官方有养济院,还是洪武元年设立,由政府出资,收养鳏寡孤独、残疾人等人提供衣食住所。

    有漏泽园,负责收葬无人认领的尸体和贫困无葬者,解决了部分丧葬难题。

    有惠民药局,为贫苦民众免费提供医药服务,配备医官,制备药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看病难问题。

    甚至民间还有同善会,由士绅发起,以劝善为宗旨,对贫困且有德行的人进行救济,如发放米粮、铜钱等。

    还有义仓和社仓。这些由富户捐粮设立,社仓靠民众捐纳。在灾荒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但这些即便是最开始的建立之初,规模也极其小,只不过是皇家彰显自己对百姓仁慈的牌坊,规模比不上大同社的百分之一。

    而这些机构早就变色,不是成为了残民害民之地,就是变成了当地士绅搜刮钱财之地。

    任大任内心还真有点复杂,即便是在灾区,北方比他想象的都要好,就是这种变化付出的代价,让他有点胆寒,即便他在江南听说过大同社在毫不留情的清洗地主士绅,却没想到清洗的如此彻底,在政治经济上的全面打击。

    原来想建设大同世界需要拿整个天下的地主士绅作为燃料,他有时候都在想,即便自己真找到了这条正确的道路,但能狠下心来献祭整个天下的地主士绅?

    不用想,他知道自己做不到,能做到这一点的徐晨该会是何等的人物?

    黄宗羲拿起一本春秋,发现上面写着恺阳先生,而后恍然大悟道:“原来孙夫子是孙帝师的家人。”

    两人看到恺阳先生也恍然大悟,这是帝师孙承宗的字号。

    对于孙承宗几人还是很敬佩的,70岁依旧为国征战,虽然被大同社打的大败,但面对大同军,大明有哪位将军胜利过?他们自然不会苛待70岁的老人了。

    而且比起那些投降的甚至出卖天子的将门,孙承宗好歹战斗到最后一刻,尤其是去年,大同社看他已经70岁,加上他的品德比较好,家风正,打算放他回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