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矫枉过正与必须付的代价(3 / 5)

加入书签

nbsp;   而在关中时工匠司的人手就极度紧张。如今,大同社的地盘一下子扩张了4 - 5倍,各个部门都急需人才,这就导致很多宣传工作无法做到位。

    普通百姓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让他们更倾向于私了解决问题,而非到衙门寻求帮助。

    甚至很多工匠甚至都不知道工匠司的存在,他们在遭遇工伤后,只能拖着伤残的身体回到老家,艰难地度日。

    徐晨从明镜报上了解到,仅扬州一地,各种工伤事故就致使上千名工匠残疾。那些在编的工匠还算幸运,有大同社供养着;但私人作坊可就没那么好心了。有些有所顾忌的老板还会给点赔偿,而那些毫无顾忌的则干脆分文不给。

    徐晨看完这些报道后,勃然大怒。他很少如此失态地骂了常五一顿:“工匠司的成员要深入到工匠当中,帮他们解决日常遇到的生活问题,不是让你坐在衙门里当官。如果你那么想当官,就去江南,大同社要的是为百姓做事之人。”

    常五感到十分委屈。大同社地盘扩大了这么多,大量官员都下放到地方农村,去组织农户新建水坝、抗旱救灾,工匠司的成员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更少了。一方面,徐晨经常下乡考察,大同社从上到下都极其重视农村;另一方面,北方天灾不断,大同社将大半的精力都投入到乡村,组织几千万农户抗击旱灾。

    在各个城市和工业区,情况则截然不同。大同社员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能力也参差不齐。让他们按照条令做事,还勉强可以完成;但要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比较困难了。

    关中地区情况还好一些,关中有完善的制度,那里的工匠司官员传帮带,原本的制度还能维持下去,极大的减少了安全隐患。

    其他地方招募的工匠司成员,很多人把这里当成普通衙门,觉得自己是为衙门做事,沾染了官场的不良风气。普通工匠自然不敢上门求助,只能找那些名声好的报社曝光自己的委屈,希望通过舆论的力量为自己伸张正义。

    徐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命令常五统计整个北方因工伤伤残的人员,对那些违规的工厂老板该罚的罚,该关的关,狠狠地打击了一波奸商。

    除此之外,徐晨加强了工匠司成员的培训,提高他们为工匠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大了对工匠的宣传力度,让他们知道有工匠司这个为他们做主的单位。

    为了更好地发现民朝的问题,徐晨还开始借助民间的力量进行监察纠错。

    他挑选了北方36份比较严肃的报刊,给它们发放了记者证,赋予它们采访和舆论监察的权力。最重要的是,给予了这些报刊官方保护。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这些报刊的记者就像是“白衣御史”,他们将成为监督和维护百姓权益的重要力量,为大同社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抗旱会员王兴看到金圣叹的记者证,得知对方要采访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