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简化科举与陷入绝境的金国(1 / 6)

加入书签

    说完官员制度之事,蒋乡权向徐晨汇报:“都督,这段时间有不少读书人上书,说咱们大同社已然立国,应当开科取士,以此来填补我大同社官员不足的困境。”

    刘永在一旁附和道:“现在政务繁多,的确是要选拔一些人才。”

    大同社虽然有大量军官参加政务培训班,转型成为文官,但徐晨按照近现代化政府模式建设朝廷,所需官员数量庞大,再加上前一年扩张猛烈,原本储备的官员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大同社

    徐晨道:“科举是要开,但不能像大明那样,只考八股文,这样开科举,除了培养出一些书呆子,对国家、对社会根本毫无益处。”

    李文兵点头赞同:“元首此言有理。大明那些官员哪个不是饱读诗书、精通八股?但他们贪污受贿倒是一把好手,处理政务却基本推脱给师爷,或者干脆不处理。当年米脂县令齐绍光,整日游山玩水,除了收税啥都不干,最后米脂的政务还是咱们大同社接管过来的。”

    当年他们还没占领米脂县的时候,李文兵就在大同报社帮人端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你找衙门的人要付钱,而且官员看的不是双方的道理,都是双方谁给的钱多谁胜诉,最后案子没断清就不说,官员吃完原告吃被告,弄的米脂的百姓根本不敢去告状。

    齐绍光还自明得意,认为在他治理下,米脂政通人和,但实际上大家只是知道去县衙根本不可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刘永点头道:“会写八股文和懂处理政务完全是两回事,我大同社不需要请一些老爷回来。”

    眼前这批大同社的高层,虽然大多是读书人,也有秀才功名,但他们并非科举的受益者,自然对八股文没什么好感。而且科举虽名字未变,历朝历代的内容却不断变化,如今建立新朝,徐晨想换考核方式,大家也能理解。

    至于读书人的意见不重要,哪朝哪代读书人不是跟着朝廷的科举变的。

    蒋乡泉问道:“元首,你想用何种方式来考科举?”

    徐晨思索片刻,说道:“人才都是历练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只要能识文认字、有一定算数功底的人,都可以当吏员。所以咱们大同社不效仿历代王朝每年只选几百人,而是简化考核难度,扩张科举的人数,把科举可以下放到州县,只要他们缺官吏,就可以公示让本县的人去考科举,考中了就可以当吏员,让他们先在基层历练,一级一级晋升,这样自然能历练出干练的人才。”

    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限制门阀的扩张,一级一级的升上去,等你上去了,最大的好处就是拉长了时间,父辈早退休了,即便还没退也非常考验接班的技巧,增加了他们的难度。

    李文兵皱起眉头:“元首,如果把考核官吏的权力下放给县衙,只怕要不了多久官吏数量会急剧膨胀,只怕要不了多久,我大同社就会变得和大宋一样,冗员,冗官,冗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