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5)

加入书签

京城。

    崇祯带着他两个老婆,王承恩,王之极五人,在正阳门大街,登记了京师百姓的户籍。

    崇祯他们亲手把神机营营房改造一番之后,他们劳动改造的主要内容就是登记京师百姓的户籍。

    这件事对大同社来说极其重要,北方的旱灾尚未结束,北方想要不饿死人,对外购买粮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粮食定额制度才是根本。

    而想要粮食定额就必须要统计人口,京城就有上百万人口,想要登记如此庞大的人口,顺天府几百官吏,加上上千大同社员和抗旱会员也是远远不够,于是傅山就想到了关押在神机营房的大明贵族高官,这些人都是识文,认字,哪怕是他们的妻儿也是有文化的,多了这几千人登记户籍的速度会提升三倍以上。

    于是崇祯他们就成为了大同社第一批临时的统计员,分散在京城各个市坊,统计当地的人口和户籍。

    崇祯面无表情问道:“姓名?”

    “宋老拴。”

    “那是外号,不是名字。”

    中年人想了想道:“好像俺父母请秀才给俺取了个名字叫宋义,只是没人叫都叫俺宋老拴。”

    崇祯面无表情写一下宋义两个字。

    “家里有几口人,分别叫什么?”

    “三口,还有两个孩子,大头,毛孩,都是男孩。”

    崇祯皱眉头道:“你没有父母和妻子吗,这不是让你们交人头税,他们如果不登记的话,以后连粮本都没有,就没办法领低价的粮。”

    宋义伤心道:“俺爹俺娘前年饿死了,婆娘也在去年饿死了,要不是大同军打过来,俺和俺两个娃也要饿死。”

    崇祯默然无语,中原大旱饿死百姓也就算了,京城这样的首善之地也饿死了这么多百姓。

    他脑海当中不由得回想起朱猛说的那句话“你本事很一般,当皇帝更差。”

    他越不想承认现实,现实越是在锤打他。

    同时他不由得想到徐晨,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徐晨真没有进入紫禁城,更让他感到莫名其妙的,徐晨不进紫禁城,更不待在京城,而是带着亲卫在京城乡村,他倒是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危险。

    再想到他在大同报上看到徐晨的事迹,不是在凤翔府,就是在同州府,耀州,不是在农村,就是在作坊,待在长安城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好像就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总是要到处乱逛,给崇祯的感觉就是望之不似人君。

    偏偏这样一个忘之不是人君之人,就能组建出一支强大的大同军,几年时间就占据了大明的北方,崇祯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