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6)

加入书签

sp;   而长江南岸同样热闹非凡,不过这热闹中却透着一股紧张和不安。几万大同军就像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江南的士绅们连睡觉都不敢睡得太沉,生怕一不小心大同社就打过了长江。

    当朝廷号召天下的士绅组建乡勇的时候,这些江南人表现得最为积极。中小地主们组织了几十上百号人的乡勇队伍,那些贵族大族更是一口气拉出了 2000家丁、3000家丁的队伍,都为数不少。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整个江南就增加了大大小小十几万乡勇,就连街面上的地痞都少了很多,都被吸纳进了乡勇队伍,从城市到乡村,从高墙到大院,喊杀声音不断,整个江南都染上三分兵戈的气息。

    城池当中印书的作坊少了一些,茶馆,酒店,妓院这些地方也显得萧条一些,反而是铁匠铺热火朝天,他们在打造各种铠甲,武器,枪械。

    那些士绅也找出武经总要,戚效新书等兵书,找练兵的方法,找打造火炮火枪的方法,制造火药的方法。

    在大同社的压迫下,江南的读书人开始放下风花雪月,打造武器枪炮以此来保卫自己的财产。

    长江边,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浪花时不时地拍打着岸边。南京附近的长江段,南京附近的长江段极为广阔,江水滔滔,烟波浩渺。站在南岸,极目远眺,也难以看清北岸的景象。侯恂和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正站在岸边,望着河对岸的方向。

    “若谷,自古以来守江必先守淮,如今淮河一线已经被大同社攻占,这江南还守得住吗?”郑三俊满脸担忧地问道。

    郑三俊,字用章,号元岳,池州建德(今属安徽东至)人。他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之路。初任元氏、曹县知县时,他兢兢业业,凭借出色的政绩被征授为御史。他曾外出巡视两淮盐务,看到当时盐政混乱,额外征收盐税的情况严重,便大力整顿,禁止无序征收,多年来的积弊得到了有效治理。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违背权贵意图而多次被贬官。

    有一次,他弹劾南京户部尚书赵世卿,没想到奏疏先被赵世卿看到,反遭诬陷,最终被贬为南京行人司副。后来虽有起用,但又因反对税使等事再次被罢官。直到崇祯元年,他起任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大明的权贵们暗恨他断绝了大家的财路,但偏偏他清正廉洁,权贵们抓不住他的把柄,只能把他打发到一个养老的位置上,让他不要再阻碍大家发财。

    按理来说像郑三俊这样的清官是看不上侯恂这样的屠夫的,最开始凤阳府传来屠杀农户事件之时,前面因为抄了和江南有联系的盐商的家,现在又屠杀农户,江南的文人对他口诛笔伐,郑三俊更是上书朝廷,诉说侯恂的罪行,想要朝廷罢免他。

    但等大同社大规模吊死士绅之后,江南士绅对侯恂的评价来了个180度转弯,他的风评开始变好,江南的文人都夸他勇于任事。

    在不关乎自己利益的时候,江南士绅还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侯恂指指点点,以获得道德的满足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