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6)
p;尤其是近30年,连中小型的水利设施都荒废了。当徐晨占据关中之时,水利设施破败的状况已经难以入目,仿佛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在明末这种干旱连连的气候当中,关中的百姓想活下去,重新修建水渠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但这不仅耗费巨大,而且旷日持久,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徐晨去年动员了几十万百姓,修复了长安附近近200万亩田地灌溉的水渠。
但这个数字对比关中5000多万亩的土地,依旧是杯水车薪,尤其是这种大旱之年,保证灌溉已经不是增产,而是要把旱灾的损失减缓到一个能允许的范围,没有灌溉的旱地,那就基本上不用费劲了,即便没有绝收,那也是撒下一把种子收两瓢粮食。
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保证更多的土地能得到河水的灌溉,成了都督府现在最大的难题。
还是后世的排水站给了徐晨启发。他决定先清理原本就存在的水渠,这样工程量更小。面对这样的流水落差,在建设落差口建立抽水站。每个抽水站安排5 - 10台抽水机,在清理水渠当中的淤泥,用这些抽水机把河道当中的水抽送到高于水面的水渠当中。
因为原本就有水渠,所以工程量极大的减少。根据徐晨的规划,整个关中需要300多个这样的抽水站,他们借助关中原本的水渠,将水接力输送到整个关中大地,预计能灌溉大概600多万亩土地。
当然,要继续增加灌溉的面积,只能扩大新修水利的范围。此时,徐光启带着他的学生在整个关中进行大范围测绘。他们顶着烈日,背着沉重的测绘工具,穿梭在关中的每一寸土地上,为关中大规模新修水利设施做着前期的准备工作。
“嘟嘟嘟!午休时间到。”一个管事吹响了哨子,那清脆的哨声在炎炎烈日下显得格外清晰。
各村各团辛苦劳作的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工具,他们的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希望的笑容,尤其是当他们看到田地得到浇灌,粟米,高粱,麦苗顶着炎炎烈日显得有生气,笑容就更灿烂。
此时,附近村落的妇孺们推着专门打造的装水独轮车,缓缓来到田地当中。独轮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早已经透凉的凉茶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农户们纷纷拿出专门的竹筒,排队承接这些凉茶。那清凉的茶水顺着喉咙流下,驱散了些许暑气,也让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
张献忠坐在一个树荫旁,脸上带着一丝疑惑。他看着正在休息的众人,又看了看徐晨开口说道:“都督,俺老张有点想不明白,现在整个中原乱成一团,大明练的新军也去了辽东,现在是俺们杀戮中原最好的时机,您就让士兵在这里修水利,浪费大好时机不说,中原的百姓也惨死在这战乱当中。”
徐晨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现在中原百姓缺的就是粮食,我们在这里保住关中的粮食,还能救几十上百万中原的百姓,要是现在也杀到中原,到时候不要说救中原的百姓,关中的百姓都要饿死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