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天命所归(1 / 7)
崇祯三年,陕北的气候较去年而言,虽说稍有好转,但整体依旧偏旱。关中地区的情况更为严峻,已经连着几年雨水稀少,中间还经历了两年特大干旱。正所谓“久旱必蝗”,尽管延安府的蝗灾在徐晨的强力管控下得到了有效压制,然而凤翔府又闹起了小规模的蝗灾。
消息传到徐晨耳中,他当机立断,即刻命令当地的大同社员,以两斤粮食换一斤蝗虫干的价格,无限量地收购蝗虫。
此令一出,当地百姓们纷纷响应,一时间,捕捉蝗虫成为了凤翔府百姓们获取粮食的一种途径,有几十万凤翔府百姓动手蝗灾勉强压制下去。
但徐晨的心中也萌生出了治理蝗虫的打算。在大明这个时空,因为小冰河时期带来的旱灾,导致蝗灾频繁发生,给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个时代的人面对蝗灾,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很多人只能选择建个蝗虫庙,祈求蝗虫神不要吃掉自己的粮食。
但徐晨知道蝗虫的肆虐不过是干旱造就了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求神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主动治蝗灾。
徐晨开始在大明这个时代寻找相关的人才。而在大明这个时代,玩蛐蛐的人算得上是昆虫学家。
很快朱存极的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他人玩蛐蛐,或是为了赌博,或是为了赚钱,唯有朱存极是真的出于自己的兴趣。
他虽是个纨绔子弟,但从小接受名家教导,有知识、有水平。他玩了几十年的蛐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写了一本《蟋蟀经》。
徐晨仔细研读了这本《蟋蟀经》,除了一些斗蟋蟀的方法之外,书上还记录了蟋蟀生长繁殖等一系列的经验。只要把这些经验稍加转换,用在蝗虫身上,朱存极不就成了一个治虫专家吗?
于是,徐晨亲自找到了朱存极。邀请他为博士,专门研究蝗虫的生活习性,以及如何控制和杀灭它们。朱存极自然万分愿意,成为教授总好过扫大街吧。
在徐晨的支持下,大同社的农学院开辟了一个新的学问——昆虫学。
洪承畴通过朱存极了解这前因后果后,感慨道:“都督对人才的使用还真是不拘一格。”
他的内心反而有些高兴了,心想徐晨连朱家的王爷都能任用,那自己自然也不容易受到歧视。
接下来的几天,洪承畴又逛了长安城的市集,他发现整个长安城除了粮食受到限制之外,其他物价快速下降,恢复正常。
关中之外的商队,为了赚取超额的粮食利润,从中原,湖广地区贩卖粮食到关中,而后又把大同社带来的,羊毛布,煤油,钢铁制品,玻璃制品带到中原和江南地区。
长安市面的繁荣甚至超出了他的想象。就好像长安城突然从百业萧条步入到百业兴旺的状态当中,这种转变甚至让他觉得自己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