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粮食危机与北河套商社的诱惑(1 / 5)

加入书签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1月 7日。

    米脂县笼罩在一片肃杀的寒意之中。清晨气温低至能看到地面上结起薄薄的冰,空气中弥漫着冰冷的雾气。

    不过只要太阳升起,这些冰雾便会迅速消散。冬日的阳光洒在大地上,虽能带来一丝温暖,却无法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

    整个延安府已遭受了整整一年的旱灾,别说是庄稼生长所需的雨水,就连冬季应有的落雪都未曾降临。百姓们抬头望着天空中那轮高悬的太阳,个个满面愁容。他们知道若再无降水,明年的春耕将成为泡影,生活也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当然干旱也不全是坏事,还是有一些人受益于这场干旱的,那便是商队的东家掌柜们。

    干旱的气候使得道路状况相对较好,行商的时间得以延长。而且大量因旱灾失去生计的劳动力涌入延安府,他们参与修缮基础设施,商队成了这些成果的首批受益者。

    米脂大道上,商队往来不绝。正所谓“风浪越大鱼越贵”,在利益的驱使下,商人们不断将大同社的货物运往各地,再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运回大同社。

    这世道冷酷无情,关中其他地区的百姓同样饱受饥荒之苦,可由于他们大多沦为流民,失去了购买力,在地主士绅眼中,他们仿佛不再是人。而大同社虽然被朝廷视为叛逆,但他们有雪白的银子,能拿出廉价的羊毛布和精美的羊绒来交换粮食。

    于是地主士绅不管自家的粮食是不会落到贼寇手中,他们只在乎能不能赚到白花花的银子。

    无数商队为了利益,不惜花费巨额成本,将粮食贩卖到延安府。

    为了确保粮道的畅通无阻,刘永命令赵云飞主动出击,对盘踞在富县的马俊豪部发起进攻,打得马俊豪不敢轻易出富县,从而保障了关中方向的商队能够顺利进入延安府。

    同时他又派遣贺六打过黄河,在山西行省占领了一小块据点,让山西行省的起义军能够将粮食顺利交到他们手中。

    在黑白两道的有力保障下,大同社每月需花费十万两左右的货物和武器装备(这是支出的大头),能够换来三四万石的粮食。

    然而,大同社的粮食危机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发严重。尽管到了冬季,流民数量有所减少,但由于整个关中和山西行省,唯有延安府相对安全,且只有大同社在赈济流民,山西行省的流民不再往中原逃窜,而是想尽办法渡过黄河,涌入延安府。

    站在米脂城外,望着那庞大的流民营地,刘永不禁感慨道:“这些流民不过是想吃口饱饭,朝廷连这么简单的要求都无法满足,大明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彻底失控。”

    随着战争对粮草物资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提高物资转运的效率,刘永和李文斌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刘永坐镇米脂县,统筹全局;李文斌则坐镇延安府,负责协调地方事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