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粮食危机与灾害连连的关中(2 / 6)

加入书签

这种几万人紧密合作的组织力,团结一心的抗旱精神,他在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

    高俊望着干裂的土地,无奈地叹口气道:“老天爷是想逼死俺们陕北人呐!前几年天气就已经干旱得厉害,好歹还能有点雨水,可今年开春到现在,竟然滴雨未下。先生早已告诫延安府各县百姓,要从现在开始积极抗旱救灾。”

    陈子龙默默无语,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他知道从天启四年开始,整个陕北地区的降水量就越来越少,旱灾愈发严重,今年的情况更是糟糕到了极点。仅仅看着道路两旁干裂得纵横交错的土地,就能真切感受到今年对于陕北百姓而言,注定又是一个艰难的旱灾之年。

    在大明的其他地区,如果遭遇这样的天灾,那些官员们大多只会选择放任不管,任由灾情肆意扩大。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还会加重税收征缴,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然而,大同社在占领这些地区仅仅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就能迅速组织起几万人开展抗旱工作。这意味着大同社在短短时间内,就赢得了延安府百姓的衷心拥护和信任。

    一时间,陈子龙内心五味杂陈,他不知道该为大明出现大同社这样积极救灾救民的组织而感到欣慰,还是该为这样一个组织的存在而深感忧虑。

    毕竟,大同社竟然能如此高效地组织灾民,那么在其他方面,它是否也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联想到此,陈子龙不禁眉头紧锁,心中暗暗思忖:大同社如此强大的组织能力,对于如今风雨飘摇的大明来说,究竟是福是祸呢?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4月 14日。

    虽然还没到夏季,但连续两个月的干旱,以让这片土地提前进入了盛夏的状态。延安府张家滩这片土地此时就是热闹非凡,人潮涌动。

    大同社在延安府分地的消息,如同冬日里燃起的一把火,迅速在流民群体中传播开来,结果就是开春之后,吸引着无数渴望生存的流民如潮水般向延安涌来,他们想要活下去,想要重新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仅 3月一个月,整个延安府就收纳了上万流民,而在过去的冬季,大同社已经在整个延安府接收了 5万流民。徐晨知道要让这些流民安稳生活,土地是根本。

    他开展了大范围的清田运动,剥夺士绅的土地,而后把这些土地均给农户。

    然而延安府本就人口密集,按照一户 50亩地的标准分配,本地的土地远远不够,尽管他努力建设了一个新的工业区,可面对如此庞大的流民数量,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全部安置。

    无奈之下,徐晨只能带领流民去开垦延安府的荒地,张家滩便是其中一块被寄予厚望的滩涂地。

    张家滩地势低洼,遍布着无数沼泽,看似荒芜,但在如今干旱连连的延安府,只要开垦出来,无疑将成为一块宝贵的生存之地。徐晨迅速组织了 3000流民来到这里开垦,像这样的垦荒地,在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