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大同宣言(2 / 5)

加入书签

;   最后,徐晨还着重强调了儒家思想中的秩序观念,对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儒家始终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有助于培养人们浓厚的家庭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陈子龙手捧着《大同报》,眉头紧锁,脸上满是疑惑之色。他逐字逐句地读完眼前文章前半部分,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

    文中所写,看似洋洋洒洒,论述颇丰,可怎么看都像是在对儒家大唱赞歌,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而且从学问的深度来看,这些观点不过是拾人牙慧,并无多少独到见解,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高深莫测之处。

    他抬起头,望向齐绍光,眼中满是不解。齐绍光却神色平静,只是微微抬手,示意他继续往下看。

    带着满心的狐疑,陈子龙又将目光落回报纸上。当看到文章后半段时,他的眼睛瞬间瞪大,脸上的表情从疑惑转为震惊。

    只见文章的语气陡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刚才还在对儒家歌功颂德,此刻却开始对儒家和家天下的制度展开了狂风暴雨般的全面批判。

    徐晨在文中毫不留情地指出,家天下导致等级固化制度,从最初的贵族制度,到后来的门阀制度,这些基于“血缘-权力”构建起来的体系,充斥着腐朽与肮脏。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阶层严重固化,底层人民难以有出头之日,整个社会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公平。

    科举制度,本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却也被徐晨批判得一无是处。他痛斥科举制度已然异化为阶层固化的工具。

    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即便有满腹经纶,也常常因为各种潜规则和门第限制,难以真正进入权力核心,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乡约族规,在徐晨眼中,看似维护着乡村的秩序,实则是对个体发展的一种制度性束缚,它压抑了人们的自由思想和创造力,将每个人都禁锢在既定的框架之中。

    对于儒家思想,徐晨更是言辞犀利。他认为自王莽改制之后,儒家便彻底沦为皇权的附庸,跪倒在皇权的威严之下。

    两千年来,封建儒家始终无法突破皇权的禁锢,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修修补补,如同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一般,致使天下陷入治乱交替的恶性循环,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步。

    批判完政治制度,徐晨笔锋一转,又将矛头指向了士绅地主的永佃制。他指出,这种制度严重阻碍了财富流向百姓,使得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同时,官员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往往对技术创新持抑制态度,再加上长期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而赋税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广大农户身上,使得底层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这是天下300年一动乱,治乱轮回的根本原因。

    陈子龙读着这些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