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5)
心协力,忙碌了整整三天时间。终于,河鱼堡的每一块土地都重新有了新的主人。然而,所有人都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得到土地的喜悦,便纷纷带着全家老小,迫不及待地奔向自家的田地,开始紧张地收割麦子。
徐晨见此情景,心中满是欣慰。他立刻命人从钢铁厂调来了3000把锋利的镰刀,还有20台崭新的打谷机,送到军户们手中,全力帮助他们收割麦子,确保这场关乎生计的秋收能够顺利完成。
天启六年(公元 1626年)九月二十三日,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无云。河鱼堡的军户们正忙碌在广袤的田地里,一片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徐晨带着护卫队的成员穿梭其中,他们正热心地帮助那些家中劳动力稀缺的军户收割粮食。
徐晨手中的镰刀崭新发亮,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只见他动作娴熟,每一次挥舞,都精准而有力,镰刀所过之处,三尺范围内的麦子齐刷刷地倒下,那利落的收割动作,俨然就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老农。
来到这个世界已然两年有余,徐晨大半的时间都与田地紧密相连。丰富的实践积累,再加上他前世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今的他,已然称得上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农学家。他精心撰写的《农经》,更是成为了大同社的农业宝典,社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将其奉为圭臬,认真学习。
这部《农经》内容详实,涵盖广泛,都是纯干货。从各类农家肥的巧妙调配,到火炕孵鸡的精细技巧;从蚯蚓养殖的门道,到青储饲料的制作方法,甚至还有人工授精等后世先进的农业技术——只要是在这个时代具备技术条件能够实践的,徐晨都毫无保留地写进了书中,让大同社的成员们学习借鉴。
虽然短期内,大规模的显著改变尚未显现,但在这两年间,抗旱社下属的各个村庄,已然发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各种家禽的数量明显增多,养羊的规模更是扩大了一倍。由于原本的基数较低,抗旱会下属各村的收入增长幅度颇为可观。
徐晨身旁的高小四热得满头大汗,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浸湿了他的衣衫。他忍不住小声抱怨道:“晨哥儿,您在高家寨的时候都没怎么下过田,如今倒好,跑到河鱼堡来给人家割麦子,这叫啥事儿啊!”
大壮直起身子,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随即瞪了高小四一眼,没好气地说道:“有啥好抱怨的?晨哥儿现在做的可是大事!你要是真觉得给人家割麦子亏了,那你就回村去收自家的麦子呗!别在这儿瞎嘟囔。”
高小四嘿嘿一笑,挠了挠头道:“俺哪能走啊,俺走了,谁来保护晨哥儿呀!”
自从上次大战过后,徐晨身边便有了一支五十人的护卫队。这些队员都是高家寨的青壮年,是他的子弟兵。
徐晨停下手中的动作,直起腰来,微笑着说道:“想当初我刚到高家寨的时候,年轻不懂事,还不明白农业乃是根本的道理。如今经历了这么多,我算是彻底明白了。抗旱会从成立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多收获几斤粮食,过上好日子嘛!”
众人听了徐晨这番话,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后又埋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