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投稿国际顶刊(4 / 6)

加入书签

p;  能够在《科学》杂志里面担任审稿人的工作,自然不可能是随便挑选的人。

    每一个拿出去,都是高校的教授,虽然未必有很大的名气,但是学术知识储备和眼光绝对不会差。

    只有这样,才能在茫茫多的论文里面,挖掘出高质量的论文,不至于蒙尘。

    亚历山大作为《科学》的审稿人,心里总是会想着往自己有一天担任审稿编辑,从而去决定一篇论文是否能够登刊。

    那种成就感,绝对不是简单的挑选论文所能比拟的。

    对于他目前的工作,他觉得就像是在流水线的工人一样,干着简单重复的工作。

    绝大多数的时候,被送到他面前的论文都都会被他否定。

    不是这些论文质量差,而是这些论文的质量并没有好到可以让他过稿的程度。

    而就算是有可以让他眼前一亮的论文,往往提交上去之后,也会在审稿编辑层面被否定。

    担任审稿工作一年来,亚历山大的手中还没有遇到过一篇可以登刊的论文。

    在他的心里,这件事也成为了一个执念。

    今天。

    亚历山大坐在自己的位置,开始起了一天的工作。

    打开电脑,看着上面数量繁多的邮件,亚历山大叹了一口气。

    工作一年的时间,他看过了太多的论文。

    为了能在《科学》过稿,这些投稿人可谓是各种手段齐出,不择手段。

    见得多了,亚历山大也总结出了一个好用且有效的小窍门。

    那就是结合投稿人的身份、毕业院校和任职机构,外加投稿记录等信息,就能猜出论文的质量如何。

    如果是投稿人来自发展中的国家,院校又是不知名的学校,在学术界也没有什么名气,查无此人的话,那毫无疑问,论文质量肯定不合格。

    这个小窍门不敢说是百分之百正确,但是却也有百分之九十的正确率。

    之所以还有百分之十的误差,那也是基于一个研究人员的严谨。

    一边看着论文,亚历山大对着一旁的同事汉斯吐槽起来,说道:“我觉得咱们杂志应该出一个规定,那就是对这些投稿人做一个分类。”

    正在看着稿子的汉斯头也不拧地问道:“什么分类?”

    “很简单,直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的国家,再然后又分为顶尖高校和普通高校,做一个学术名人白名单,这样一来的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